中都有个读书人的女儿,大家看她腰肢细细的,长得招人疼,就开玩笑叫她“细柳”。细柳打小就聪明,识文断字的,还喜欢看相面的书。她平时话不多,很少议论别人的好坏,但只要有上门提亲的,她必定要亲自见一见对方。见了不少求婚的男子,可她都觉得不合适,不知不觉就十九岁了。父母急得骂她:“天底下难道还没有个好女婿吗?你还想当一辈子老姑娘不成?”细柳说:“我其实是想凭自己的眼光挑个比天意安排的还要好的丈夫,只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这或许就是我的命吧。以后我听你们的安排就是了。”
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出身世家,是有名的才子,听说了细柳的名声,就送来聘礼求婚。婚后,小两口感情挺好。高生前妻留下个五岁的儿子,小名叫长福,细柳对他照顾得很周到。每次细柳回娘家,长福都哭哭啼啼地跟着,怎么骂怎么赶都不走。一年多后,细柳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长怙。高生问她名字啥意思,她回答说:“没啥特别的,就是希望他能长久地待在父母身边罢了。”
细柳对做针线活不太上心,常常心不在焉的,但对于家里田地在哪、赋税多少,却总是按照户籍本仔细查问,生怕有啥疏漏。过了一段时间,她对丈夫说:“家里的事你就别操心了,让我来料理,不知道我能不能管好这个家?”高生答应了,半年下来,家里的事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高生也越发觉得妻子贤能。
一天,高生去邻村喝酒,正好碰上追讨拖欠赋税的差役,差役捶打大门,大声责骂。细柳派仆人出去好言相劝,可差役就是不肯走,她只好赶紧让僮仆去把高生叫回来。差役离开后,高生笑着说:“细柳啊,现在知道聪明女子不如愚笨男子顶用了吧?”细柳听了,低头默默地流眼泪。
高生一看媳妇哭了,慌忙上前扶住哄劝,可细柳整天都闷闷不乐。高生心疼媳妇劳累,想把家务接回来,细柳却死活不同意。打这以后,她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更勤快了。每年提前一年就把下一年的赋税备得妥妥当当,所以整年都没见催税的人上门;又用这法子规划家里吃穿用度,日子反倒比以前宽裕了。高生看在眼里乐坏了,有回开玩笑说:“细柳哪儿‘细’了?眉毛细、腰肢细、走路姿态细,最妙的是心思比针眼还密。”细柳也笑他:“高郎才是真‘高’呢!人品高、志向高、才学高,只盼着寿数更高些。”
有回村里有人卖好木材,细柳二话不说高价买下,钱不够还找亲友借了一圈。高生觉得家里又不着急用木材,拦着不让买,可细柳愣是没听。木材在家堆了一年多,有个富户家里办丧事,想出双倍的价钱买走这些木材。高生想趁机赚一笔,跟细柳商量,她却摇头不同意。问她为啥,她不吱声;再追问,眼眶发红差点掉泪。高生觉得奇怪,可又不忍心硬逼她,只好随她去了。
又过了一年,高生二十五岁,细柳不让他出远门了;要是回家晚点儿,路上不断派仆人去迎他。弄得同辈朋友都笑他怕老婆。有天,高生去朋友家喝酒,觉得不舒服往家赶,走到半路从马上摔下来,竟就这么没了。当时正是湿热的盛夏,幸亏入殓的衣物被褥早都备好了——这时大家才明白,细柳当年借钱买好木材,原来是提前给丈夫准备后事,都忍不住佩服她有远见。
长福这时十岁,刚开始学写文章。父亲一死,这孩子娇生惯养不肯读书,老是逃学跟放牛的孩子玩。母亲骂他不管用,拿棍棒打他,他还是照样顽劣。细柳没辙了,把他叫来训话:“既然不想读书,我也不逼你。但穷家没闲饭养闲人,你换了这身衣裳,去跟仆人一起干活。不然,挨打别喊冤!”说完给他换上破棉絮做的衣服,让他去放猪;回家后只能自己拿陶碗,跟仆人们一起喝稀粥。
没几天,长福受不了这份苦,哭着在院子里给母亲跪下,求她让自己回去读书。细柳转身对着墙,假装没听见。他没办法,只能哭哭啼啼攥着赶猪鞭出门。到了秋末,他衣架上没一件像样衣裳,脚上没鞋,冷雨一淋浑身湿透,缩头缩脑跟个小乞丐似的。村里人见了都心疼,那些想续弦的男人都拿细柳当反面教材,背地里嘀咕她太狠心。细柳也听说了这些闲话,却压根不往心里去。长福终于熬不住,扔下猪群跑了,细柳也不管,连问都不问他去哪儿了。
过了几个月,长福讨饭都没处讨,瘦得不成样子,才偷偷溜回家。他不敢直接进门,求邻居老奶奶帮他通报母亲。细柳说:“要是能受得了一百板子,就来见我;受不了,趁早再出去流浪。”长福一听,赶紧冲进屋,哭着说愿意挨打。母亲问:“现在知道错了?”他说:“知道错了。”细柳说:“知道错就不用打了,安分去放猪,再犯绝不轻饶!”长福大哭:“我宁愿挨板子,求您让我读书吧!”细柳不理他,多亏邻居老奶奶在旁边说好话,她才松口答应。给长福洗了头换了衣裳,让他和弟弟长怙一起跟着先生读书。打这以后,长福像变了个人,学习特别刻苦,三年后就考中了秀才。中丞杨公看了他的文章很赏识,每月给他发钱粮供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