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站了起来,又指了指他身后的几人说道:“将军,如今大雨滂沱,视线本就受阻。给我们几条快船,我们指定能冲上倭船。”
大汉身后有几十个人,也跪了下去。
那个将军这才仔细打量起众人,发现这些人身上,并没有穿军服。显然都是这些天,过来参军的义兵。
“你们都是赶过来参军的义民,此等危险之事怎可让你们去冒险?此非将而让视作炮灰了?要去,也应该我们这些官军过去。”
那大汉又重新跪了下去,恳求道:“将军,我等本是淳安县的桑民,平时也一直在新安江运河和海面上驾船,运送生丝。
和这些倭寇,也打过许多次交道。我们知道,怎么才能躲过炮火。我们也能打仗!”
那将军被这些义民的举动,感动到了,于是开口问道:“你们有这心实在难得,你叫什么名字?”
那大汉抬起头,十分郑重的说道:“小人名叫齐大柱。将军,我们本来在半月前就应被处死,但是海知县救了我们,我们的命本就是捡来的。
要是我们死在了战场上,还请您转告我们海知县,这就算我齐大柱和我们兄弟们,报答他的恩情了。”
那将领看见几人一副坚定的样子,并没有拒绝,而是大声下令:“来人,给他们调三条快船,船队所有的炮火都向着敌船周围放,掩护他们靠近!”
“是!”一个传令兵大声的应诺,而后四处传令去了!
海面上的雨渐渐小了,但是水气却越发浓郁了起来。原本就朦朦胧胧的战场,这一下更是就剩一个影了。
船桨飞快的拨弄,齐大柱率领着三条快船,在雨雾中快速的向倭寇水寨和倭船的方向划去。
在这雨雾朦胧间,视线本就受阻。再加上这几艘快船也并不大,所以那些倭寇竟真的,没发现不速之客的到来。
三艘快船中最快的,也就是齐大柱所带领的那一艘,他们此刻即将靠近一艘倭船。
齐大柱一手握着大刀,一手拿着跳船时常用的勾锁,目光死死的盯着,越来越大的倭船的影子。
快船小、倭船大。齐大柱站在快船上,抬头望去,倭船的船沿离他,还有一丈多的高度。
齐大柱将大刀咬在嘴中,右手抛起了勾锁。
这齐大柱应该是经常练习的缘故,第一次便扣住了船舷。
齐大柱眼中一喜,向着其余几人喊道:“上!”
随后三两下便攀上了倭船。
而船上那些倭寇的反应也不慢,立刻就传来了吼杀声。不过还是那个原因,雨雾太大了,他们什么都看不清。
分辨了半晌,总算才找到齐大柱的方向,而这时其他十几个义民,也冲了上来。
戚家军水师那边,见到靠近他们这里的三艘倭船,炮声都停了下来,便立刻知道骚扰起了效果。
那将领抽出了腰间宝剑,大声喊道:“出击!”
水师船队也借着这个空档,借着三艘倭船作为掩护,冲进了倭船的船队中。
两方的战船纠缠在一块,其他的倭船也不好开火。一时间便也只得使用跳帮战的模式。
另一边南面的船队,看见这情况,也是立刻冲进了倭船船队中。
虽然雨雾很大,望远镜这类物品,早已失了效果。
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也从战场上停歇下来的炮声和无数叫喊声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推测。
站在一处高处,便挥剑大喊:“传我将令,全线出击!”
岸边的将士们听到命令,也拖出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木筏和竹筏,向着倭寇的水寨划去!
…………
这一战从清晨开始,一直打到第二日午时,这才以戚家军惨胜而堪堪结束。
没办法,在大雨之中两军一旦接触,轻易便分开不得。
一场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战斗!
雨雾在第一日下午便已经淡了,不过看清情况的双方,都已后退不得。
在戚家军打过大仗的人都知道,一场恶战下来,收拾战场往往比作战时更加辛苦。
按照胡宗宪定下的军规:
第一,凡是俘虏的倭寇一律不能滥杀,必须关押审讯,依法定罪。
第二,凡是获救的百姓,都得妥善的安置。或给钱给粮安排回乡,或是帮助在附近落脚。
收拾完战场,已经临近黄昏,此时无论是战俘,还是百姓。都只能就近扎营安置,等到第二日清晨,才能押送返回。
齐大柱和他带着的那些兄弟,作为最先冲锋的人,死伤却并不大,仅仅死了十一个而已。
齐大柱和他剩下的兄弟们,此时反而无事可做。坐在海边沙石小山上,静静的看着海上漂浮的舢板,一时间不知在想些什么。
而沙滩上,还有两排十分奇异的人群。
这两排人,一排是戚家军的士兵,都是年轻的后生。一个个脸上透露着兴奋,却又不敢吭声。瞪大了眼睛,望着对面那一排人。
而士兵们对面那一排,是这次救下的几十个女子。多数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女少妇,也有将近三十多的老妇。
至于再老就是没有了,倭寇也不会喜欢太老的。此时这些人,全部都静静的站着,不敢向周围打量。
此时一个文书打扮的人,站在众人的最中间,向着这群女人大声问道:“各位,尔等可有亲人在世?或是有何可以落脚之处?
我们戚家军可以给尔等提供钱粮,让尔等回乡!
不过尔等亲人,若是皆被倭寇所杀,家也被烧没了,才能留下来做军护。
不过若是有人不愿意做军户的,我们也可以发放一些钱粮,让尔等自谋生路。”
那文书说完后,那一排女子中并没有什么声音。在这个女子贞洁高于一切的时代,她们若真是死了,他们父母恐怕还会安心。
这样不清不白的回去,恐怕会让他们亲人难做,与其这样还不如留在这里。
那文书对于这样的情况,早就习以为见。之前的发问也只是按照旧历吧,以防止有人不情愿。
看见这些女子都默认下来,那文书这才说道:“既然你们都是自愿留下的,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往后你们就在在卫所内,安稳的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