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个人物在九十年代的国厂下岗潮中,并非个例。
他更像一个经典人物,代表着那一批受时代影响下岗、又没有机遇再次发展起来的大学生。
他们往往都有不错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但是因为家庭环境、个人认知,又或许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们最终和其他下岗工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数十年。
但他们和普通工人又有一点明显不同,他们不甘心,却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养成了吐槽埋怨时代的习惯,部分人也开始靠吹牛夸张的言语来掩盖内心的虚空。
亭中,刘大伯滔滔不久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展现出了他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杨晓秀非常聪明,每次在对方偏题开始吹牛逼时,适时的插嘴提问,把对方的话题又绕了回来。
李景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旁默默看着,对方的一言一行都记录在他的脑海之中。
相比书上描述的人物,李景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社会时期,脑海没有具体的形象。
而在和刘大伯聊天之中,李景仿佛就看到了四五十岁的江南正在面前跟自己回忆当年的往昔。
他心中江南这个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真实。
随后,刘大伯似乎说得高兴了,还带着两人去了他的休息室。
说是休息室,其实就是学校临时给他们绿化工人摆放工具的杂物间。
不过刘大伯自己在里面放了一张椅子和桌子,听说都是他从教学楼外别人不要的东西里捡回来的。
让李景意外的是,刘大伯的旧木桌上还整齐摆着十几本书。
每本书都泛黄老旧,显然被人翻看过数遍,旁边还有钢笔和笔记本,上面都是刘大伯平时记录的日记和感悟体会。
按照刘大伯的说法,他每天还会保持看书的习惯。
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便会回到这个房间看书,或者把今天发生有趣的事给记下来。
说着,他拿起日记往前翻了几页,对杨晓秀笑道:“这篇日记就写了和你的聊天。”
“写了我?”
杨晓秀微微诧异,小心接过松散的日记本看去,发现其中除了刘大伯记录和自己的聊天外,也对自己做出了看法和评价。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大伯在日记本上写着:“这丫头有趣,努力,认真,热爱演戏,就是心思重了点,但这个社会心思不重还真不一定能混得下去。
虽然她说没人看好她,但我觉得这丫头能成大事。”
看着对方日记里对自己的肯定,杨晓秀微怔,随即忍不住鼻子有些发酸。
她太久没有得到过他人的肯定,这次被一名绿化工大伯在日记里真诚称赞,她实在忍不住心生波动。
见状,刘大伯也不多说,而是咧嘴一笑,转头对李景得意道:“你看看,我说了我厉害吧,就随便写个日记就让这丫头感动得不行。
以前那些女生啊,都围着我转,让我讲故事,我是不厌其烦地跟她们讲,她们也每天来找我听故事……”
看着对方感慨的模样,李景微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