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吃过早饭后,江河便命福伯备了马车。他亲自驾车,带着江沁与采薇主仆两个一起出城。
出城的路上,自是先去那家木工作坊,取昨日定做好的十个大木盘与十把雕刻了“沁园”商标的木锤。
江沁也跟着一起下车,问了问价格后,就顺便在这家木工作坊里先定制了一批香皂盒。
做为香皂的包装盒,所用的木料也不必用太好,最主要是样式精美,完成后还要上漆,“沁园”的商标名也直接用漆笔写上去。
她也没弄太多,先订做了一百个。
趁着江沁在与这家木器店老板谈生意时,江河注意到这店里有使用松香,便顺便买了些。
他记得前世的老式手工肥皂里,好像也有往里面加松香的,既能够增加肥皂成品的硬度,也能够做为填充物,让肥皂的成品更多。
也就是按他原本一斤原料制作,成品能出十块肥皂的话,加入松香作填充,便很有可能做出十二块、十三块,甚至更多。
他也是瞧到这店里有用松香后,才忽然临时想起来。在传统的木工行业里,松香是作为胶水使用的,而且松香还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徽州附近都是山,山上松木也多的是,所以本地的松香很便宜,并不贵。这家店里的松香,甚至是老板让学徒们自己进山采的。江河也没买太多,先买了二斤作尝试。
之后江河又驾车去了他之前买油的那家汪记油铺,又各买了些山茶油与菜籽油。酸桔子也没忘了买一些,香皂与肥皂最大的不同,还是要维持酸碱平衡,需要添加酸性物质。否则碱性太大,会伤皮肤。
所有采购的东西,都是由江沁负责出钱,包括江河昨日让书砚去定做的那些大木盘与木锤,也是由江沁一起出钱。
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肥皂作坊要用的。所以实际上用的,其实是他们各出一百五十两的那些起始资金,只不过这些资金是暂时由江沁负责掌管。
接着一路顺利出城,过桥抵达西甲庄后,江河驱车直抵庄内的江家别院。
此时江大中妻子丁氏早已带着女儿江小凤与庄内的一些妇人迎了过来,江河便让他们帮忙卸货。
接着走进院内,但见前院里靠东墙一排十座炉灶果然已经垒就,而且昨日江沁买好命人送来的那十口大锅都已架了上去,甚至丁氏已经带人把这十口大锅清洗了一遍。
丁氏并不知道江河要具体怎么制作肥皂,便还是按照寻常用锅的经验,先做了清洗。
江河得知后,也不吝夸赞了两句,虽然这些锅不是用来做饭,但洗一洗也不是坏事。
而且等过两日开始在庄内练兵时,这十口锅也未尝不可分出来几口,用来做大锅饭。一百号人训练,当然也得安排好伙食,如果制作肥皂紧张的话,说不定都分不出来锅做饭。
这十口炉灶是用砖石垒就,用泥浆来进行胶合填充。古代没有水泥,石灰也不是到处都有,很多时候就是和泥砌墙,有时里面再添把碎茅草,增加黏合的韧性。
这种用泥砌垒的,当然不如水泥结实,但也勉强可用。江河前世小时候在乡下农村里,甚至都有见过仍有人家用泥砌墙的。不过多是用在不重要的地方,比如猪圈、羊圈等,就地取材,把土筛细,加水开和就行,也不用钱。
有些地方甚至连砖都不用,直接夯土为墙。
眼下垒这些炉灶也没花钱,泥土不用钱,砖石则是各家以前建房时剩的一些,不够再捡些石块打底,也就凑够了。
人工也没用钱,江大中负责安排的,管了中午一顿饭,席间再送几坛酒就够了。这么点儿小活,一日即可完工,也确实花不了多少。
这些炉灶垒好后,还直接点火烧了一遍,把茅草泥浆烧的干透,也更加结实。
正好,十口炉灶里烧完的,都还有剩余草木灰。江河便命人铲出来,加水搅伴过滤,开始先制作草木灰水。
江大中虽然带走了田庄里的大部分男人去砍树,但此时的田庄里也不是光剩女人与孩子。
还有些年龄较大与体力较弱,不适合砍树这种高强度体力工作的有留守。
这时除了年龄太大以及太小,实在干不动的,江河也把这些人都招了过来,其中还包括些半大孩子。
这些人砍树虽然砍不动,但帮忙给他打下手制作肥皂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今日初制,只需要动用两口锅,其实也用不了几个人。
江河在旁责制指点,一上午时间也就熬煮了一大锅肥皂液出来。他还抽空在旁边分别完成了加松香桐油肥皂,以及用山茶油、菜籽油混合制作香皂的实验。
江河让木匠订做的那些大木盘,每个都是六尺见方,内盘高度便定为一寸。到时只需要横竖切分即可,不需要再横向对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