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的古怪之处正是在此,没想到昨晚才刚结识吴三桂,今天居然便认识了吴三桂未来的手下头号谋士方光琛,倒也真是赶巧。
此时他也终于想起了,方一藻与方光琛父子正是徽州府歙县人。不过他们父子俩在明末这段历史上,终究不是太有名的人物。方光琛后来还避居幕后,成了吴三桂的幕僚,关于其记载也就更少。
像这种不是太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之前便未曾有主动想起来过,还是这时见到人后,方才被动临时想起,翻出了关于方一藻、方光琛父子的相关资料与记忆。
方光琛虽然有跟着吴三桂一起降清,但最后的表现,倒也不失为气节。而且由其建议与怂恿吴三桂反清来看,怕是一开始就有打着这主意,就是想借着吴三桂的兵力反清。
可惜到了后期,方光琛却被吴三桂所忌,不再被信任,远离了中心决策层,所提的建议,吴三桂也不再采纳。
其实吴三桂当时手底下还是有不少能人的,比如另一名谋士刘玄初,以及手下大将吴国贵,都是颇有战略眼光。可惜的是,吴三桂一个都没听,最后失败,也怪不得别人。
吴三桂的失败非战之罪,起兵之初,三藩尽反,再加上到康熙年间时,满州的八旗兵在入关后迅速腐化,当时已没有战力可言,整个满清岌岌可危。
而吴三桂却是颇占优势,很快就倾覆了西南半壁,声势浩大。
但最后却因为吴三桂的操作,完美避过所有正确选择,给了康麻子喘息与缓手的机会,最终反败为胜,成就了奴清圣祖的名头。
可见吴三桂的失败,主要还是人不行。当个领兵打仗的将军是够了,做一方之主,割据地方,也勉强凑和,但做帝王却还差的太远,没心胸,没格局,战略眼光也不行。
不过想起与吴三桂有关的幕僚,江河却是忽然想起,另一个后来投降满清的大汉奸洪承畴,其手下的头号幕僚与谋主谢四新,据说也是徽州人。
原历史上,洪承畴后来被任命为蓟辽总督,主持辽东军务时,吴三桂也曾蓄意结纳谢四新,与其结为至交,借此巴结洪承畴。
不过谢四新并未跟随洪承畴一起投清,其早期便因为不慎坠马,手臂受伤,辞归故里养伤去了。
后来洪承畴随清兵入关后,当时其手下统领满汉兵达数十万,成为满清重臣时,还曾特意遣人到徽州重新征召谢四新。
但谢四新却拒绝不至,还给洪承畴写了首回诗,“孤城血战苦睢阳,折臂书生枉断肠,天地鬼神皆草草,君臣父子两茫茫。南阳尚有刘文叔,博浪犹存张子房,当日共君浑是梦,梦中复梦梦何长?”
表示了怀念故国,看不上洪承畴这个侍清二臣。
后来吴三桂起兵反清后,也曾专门派人请谢四新出山,谢四新仍然坚辞不赴,也给吴三桂回了首诗,“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
讽刺了吴三桂朝秦暮楚,起兵根本不是为了反清复明,只是为了其个人野心与私欲。
可见徽州这个地方,明末时期也是出了不少人才的。尤其谢四新能够得洪承畴与吴三桂全都看重,必然是更有过人之处。
而且便不说别的,就说徽州最有名的徽商们,能够在这个时代赚大钱,必然都是极有头脑且极有决断之辈。真让这些徽商们出仕,主持政务,怕是只会比如今当政的尸位素餐之辈做的更好。
连带着想起这个谢四新后,江河决定回头也找人去打听打听,看能不能找到。
不过谢四新眼下还在不在徽州,却也是两说。洪承畴时下应该是在两浙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的任上,也是正四品的高官了,所以谢四新很可能已经跟随洪承畴了。
但不管如何,江河还是决定回头找人去问问,先把谢四新家在哪儿,具体在徽州府哪一县打听清楚了。
心中暗自计议后,江河又一边与方光琛寒暄着说几句客套话,一边再把方光琛重新让进江浩书房,三人分宾主落座。
今日江浩的同窗若只是某个不知名少年,江河随便应付两句也就打发了,但既然是方光琛,他就必须得认真对待了。
就是这个方光琛眼下的身份不同,其父方一藻已是官身,他目前不可能直接招揽到。
就算是未来的吴三桂,早期对方光琛也是存着巴结之意,需要蓄意结纳。当时的两人,身份地位也是调反的。
吴三桂当时初入军中,还只是祖大寿的中军,而方光琛则是辽东巡抚方一藻之子。
江河倒是也没想到,这个方光琛居然还与他弟弟江浩是同窗,而且还被他的薪华社所吸引,也想加入进来。
不过以两人的身份地位,怕是方光琛与江浩的关系,也就只是认识的同窗,实际上并不算什么好友。这个好友,估计是今天才认的。
方光琛应该是打听到了江浩与他的关系,所以才想让江浩居中牵线引荐,与他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