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十日,宜出行、开业、会亲友。
江河那晚在太白楼,其实只是按照差不多足够准备的时间,把诗会之日定在了初十,并没有提前看黄历,没想到事后却发现这一日正好适合开业、会亲友,倒也算是个巧合。
诗会自然是要会友的,而且这次的诗会不单单是诗会,还是他们《薪华月报》的发布会。同时还会在这一日开售报纸,也等于是薪华报社与书坊的开业会。
所以在随口选中这凑巧的一日后,事后方以智、吴三桂、许文哲等人都纷纷称赞江河随口一选,也能选中吉日。
这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算是种预兆,预兆他们这次的薪华诗会定会成功举办,也预兆他们的薪华社会越来越好。
江河本人虽然不太信这些东西,但他能够穿越这事,本来就不科学,有时他仔细想来,也难免会联想到某些神秘力量。所以穿越过来的这一世,他也是不得不有点儿信了,可能确实有种冥冥中的力量。
而且不管如何,选中了吉日,也总归是个好兆头。
初十这日的一大早,太阳还未升起,江河便已早早醒来,然后洗漱一番,换了身衣服,也顾不得吃早饭,便叫了江浩一起,带着书砚等书童、随从们出门,赶赴鲍园。
他却是怕吃完早饭后会耽误时间,而且昨日黄昏离开鲍园时,他跟方以智等人也约好了,所有人全都要一大早赶到。
今日是诗会的正日,在巳正时分开始之前,他们还需要再过遍流程,以备查缺补漏。
这件事他们昨日离开前也跟鲍月娇约好了,所以鲍园里也早有准备他们的早饭。
江河带头江浩赶到鲍园时,居然都不算最早到的,江天一与吴三桂已经比他更先一步到来。
江天一是因为本就住在城外的西甲庄,距离鲍园可以说是他们所有人中最近的,故而能先一步赶来。
吴三桂也能提前赶来,除了是因为他起的早外,还有便是因为他的马快。他们吴家在关外本就是贩马的,所以他本人也是骑乘了一匹辽东大马,而且还是精挑细选的,颇为神骏,是匹纯黑的乌骓马。
江河有次还曾试骑过一回,果然是好马,跑起来如飞也似。
可惜的是,吴三桂与其祖父吴成林这次回祖籍一游,顺便贩马,已是在扬州把他们自辽东带来的二十来匹好马尽数交割给扬州的马商了,并不曾再带来徽州。
否则吴三桂手里若还有马的话,江河也就不必另外寻购了,直接在吴三桂手里买就是。想必吴三桂看在两人的交情份上,也定然会给他一个十分优惠的友情价。
卖完马的钱,吴家祖孙俩还会在苏州购买一批丝绸,等带回辽东后,再把丝绸售卖出去。
做生意这种事,若不是自己从事生产的话,就是来回倒腾货物,把北货卖到南方去,再把南货卖到北方去。
就比如辽东产马,有养马的草场,马在辽东便不贵。而江南并不产马,也缺好马,所以把辽东的好马贩卖到江南,便能获利几十倍的利润。
同理,江南盛产丝绸,苏州的刺绣更是一绝,而辽东则不产这些东西,桑树也适应于辽东苦寒之地,更没有优秀的织工与绣娘。所以把辽东的丝绸贩卖到辽东,也同样能获几十倍的利润。
他们既然已经把马运到了江南,便没有空手回去的道理,总得带些江南特产,而辽东没有的稀缺货物。回去后把江南的紧俏货一卖,还能再获利几十倍。
生意的本质就是如此,低买高卖,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流通。把此地所产,而彼地没有的东西运过去贩卖。所以但帮生意,也被称为是行商。这种南来北往贩卖各地货物的人,也被称为行商。
还有另一种生意模式,便是生产加工某些东西来售卖,自产自销又或只做工厂,让
比如江河现在所经营的肥皂生意就是如此,包括跟鲍月娇合作的金笔、玉笔生意,也是这种模式。
而鲍家的珠宝店,也是靠回工珠宝来获利的。低价购进原料,加工一番,打造成各种工艺品与首饰等,再高价卖出去。
不过因为是金银珠宝等贵重货物,其本身的原材料也不便宜。但制作的成品工艺精湛的话,一件首饰或摆件,往往也能卖出其原料本身价值的十数倍,乃至数十倍利润。甚至于某些因特殊条件形成的孤品,能够卖出上百倍高价的,也是大有所在。
吴三桂与其祖父吴成林这次回祖籍一游,也顺便做生意,当然不可能只有他们两人。光是从辽东一路押运那二十多匹马,就不是他们两人能做到的,他们这回也有带了不少随从南人。
不过他们的大部分随从却并没有跟着一起来徽州,而是留在苏州看守那批他们所购得的丝绸。
吴成林又起意要往徽州的更早祖籍一游,却是只带了吴三桂,以及两名随从在身边。
这几日吴三桂跟着江河一起在鲍园忙碌,吴成林便带着那两名随从在徽州四下游逛,甚至还去游了趟黄山。
而今日诗会,吴三桂也打算把祖父一起请来参与。不过他却没有把祖父也一早折腾起来,而是让祖父赶在巳正时分前来便行。
江河赶到后不久,其余的方以智、孙临、黄澍、许文哲等人也都随后陆续赶到。
许文哲赶来时,也顺便带来了五百份的《薪华月报》。
这次他们薪华诗会的请帖,发出去了有将近二百张。但这次的诗会,他们也同样允许携带亲友参加。每名有请帖的人,可以最多携带三名同伴。
另外,没收到请帖,但却慕名而来的,肯定也有部分,也需要把这些人考虑进去。再考虑到所有持请帖者携带亲友出席的话,这五百份报纸,怕是也就刚好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