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权力欲望太重,尤其在胡惟庸案后,绝不肯再容许辅政官员有染指大权的可能,因此,他在设计辅政制度时,特意制定了四个官职,并以“春夏秋冬”四季命名。
这“春夏秋冬”,可不只是个简单称呼,它是实打实的干系到此官职任职时限。
比如那“春官”,当真就只在春季担班,到了夏天就自动退休,换“夏官”来上任,至于秋冬二季,自然便由“秋官”和“冬官”来上班。
更夸张的是,每个官职还并非只有一名官员担当,就比如“春官”、“夏官”,实际上是由三名官员轮流上任。
也即是说,这辅政大臣,实际上是近十人轮流值班,每人以一旬,即十天为一个期限,当完这十天的辅政大臣,就得卸职等候下一轮上任。
如此繁琐的制度,倒是杜绝了辅政官员权力过大的可能,但也导致处理政事的效率变得非常低。
试想,你才上任干了十天,刚把近来朝政要事了解个通透,就要轮休了,哪有精力去安排政务,制定政策?即便制定出政策,那下一个继任者也未必会延续你这政策行事。
是以,这四辅官制度延续性极差,大半政策都是虎头蛇尾,压根没有执行力。
朱元璋自己埋下的祸根,最终只能自己承担苦果,现下他这般劳累,实在咎由自取。
朱辰对自家老祖宗的权力欲望心知肚明,知道劝他再立个稳定辅佐官员毫无可能,好在,他还有其他借鉴方案,能在维持朱元璋那权力欲望的同时,找人分担政务压力。
“额!老祖宗,你何不学学你家老四,他当皇帝期间,开创一种全新的辅政制度,叫做内阁。”
朱辰的话叫朱元璋提起兴趣来:“何为内阁?”
朱辰解释道:“这所谓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为你提供决策参考,您可自行从朝堂中遴选数名德才兼备之士,授他们内阁学士之名,而这内阁学士可以不设品秩,也没有具体职务,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协助你处理政务。”
朱元璋听得极为仔细,当听到“自行遴选”、“没有品秩”、“没有具体职务”时,他登时两眼放起光来。
作为一个政治属性拉满的人,他当然明白这些词意味着什么。
没有职权品秩,这官员便干不了实事,自然也难以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这内阁……倒是有点意思……只是……时日一久,这内阁怕是又会演变成新的丞相?”凝眸细细思索,朱元璋嘴里喃喃道。
虽说没有品秩,这内阁学士算不得真正的官员,可辅政大权在手,权力自然会朝他们汇聚。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宰相府里当差的下人都有莫大权力,更不用说这些协助皇帝料理政务的内阁学士们了。
听了朱元璋的担忧,朱辰也由衷感叹,这老祖宗的政治嗅觉果真敏锐。
事实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势已远远超过丞相,尤其万历朝的张居正,堪称是“摄皇帝”。
朱辰想了想,说道:“这个嘛!你可以让太子去总领内阁嘛,这样既能锻炼太子能力,又能避免内阁学士权力集中的问题,再说那内阁人数可以适当放宽,尽量将权力分散,只允他们献策建言,不许他们染指实政……”
“这主意不错!”朱元璋细细琢磨,随即缓缓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