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闻言瞳孔微微收缩,暗道一声:完了!
他们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全部被人提前预判到,这还怎么与人家斗?
萧山县城,当知县萧衍,火急火燎地带着刚组织来的衙役以及城中大户的护院赶赴到驿站附近的时候,见到的是满大街的官军,以及被官军诛杀、生擒的倭寇。
萧衍来不及细想为何这里忽然出现了那么多官军,直奔人群密集的地方道:“殿下,燕王殿下可安在?殿下!燕王殿下!”
朱棣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别说他立功晋升的事情,全家性命都要保不住。
萧衍正呼喊间,忽见前方的军卒让开一条路,路的尽头,朱棣与李景隆好好地站在那儿,身边还有一位大将。
那大将身材魁梧,面色有些蜡黄,似乎身上有什么病症没有痊愈。
萧衍见到大将的瞬间,全身一震,当即行大礼道:“曹国公,您……您怎么来了?”
曹国公李文忠刚到沿海的时候,曾经将沿海的各府巡视了一番,萧衍自然认得。
李文忠上前,将萧衍扶起来,道:“萧大人,本将与燕王殿下演了一出戏,为求这出戏的稳妥真实,便没有与你提前说,萧大人勿怪。”
萧衍哪敢责怪李文忠,他颤颤巍巍地说道:“曹国公折煞下官了,曹国公、殿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朱棣主动前往萧山县,弹压暴民,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给隐藏在暗处的人机会。
李文忠在收到朱棣来信的时候,并不赞成朱棣的计划,一来,朱棣没办法保证,盘踞在沿海的利益集团有那么大胆子,敢杀皇子,若他们不动手,费尽力气调集人手,将宝贵的兵力布置在萧山县内,岂不是浪费?
二来,李文忠担心朱棣的安危,朱棣深受朱元璋器重,将来会就藩西域,朱棣有个三长两短,谁负责?
朱棣心如铁石,铁了心赌对方会在萧山县出手,结果锦衣卫果真发现了异常。
在朱棣于萧然山中清剿暴民的时候,有大量的非萧山县城人进入城中。
刺客自认为行事妥当,实则一切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中,只待他们暴起杀人,暴露自身的那一瞬间。
朱棣对萧衍道:“萧大人,今日抓捕的‘倭寇’是为沿海之人所假扮,务必调集全县的官员、吏员,严查严审,记住,不可遗漏一人,尤其是贼首,严加看管,防备贼人逃脱,延误此案审理。”
洪武十九年,绍兴府萧山县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刺燕案”。
沿海十数个家族,派出死士,假扮倭寇,夜袭萧山县城,欲诛杀燕王朱棣,后朱棣与曹国公李文忠发觉对方的阴谋,暗中设下埋伏,将死士悉数擒杀。
案件发生后翌日,朱棣便送急报往金陵,将相关的事情禀报朱元璋。
十一月末,金陵,皇宫。
小雪纷飞,李信、赵仁、赵俊三人聚在一起,等待朱元璋临朝。
官员们三三两两,窃窃私语。
赵俊揣着手,忧心忡忡,道:“李公,南边怎么还没传来消息,是不是出什么意外了?”
李信低垂着眼眸,说道:“赵大人,急什么?就算事情成了,信件往来也有几日,我等已经将能动用的力量都用上了,之后,便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赵仁轻声说道:“不知怎么的,我这心里面就是不踏实,昨晚一直做噩梦。”
李信瞥了赵仁一眼,道:“赵大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整日想着能不做噩梦?宽心些,兴许今日,就会有‘好消息’传来了呢?”
李信没有猜错,今日的确会有“好消息”,不过,却不是他想象中的“好消息”。
不多时,朱元璋临朝,百官山呼行礼。
依旧是每日例行的商议军国要务,其间一切风平浪静,直到一封从浙江送来的急报,打破了朝堂的宁静。
燕王朱棣在浙江办案,这急报又来自浙江,群臣都伸长了脖子,想听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工部尚书赵俊嘴角微微上扬,压抑着狂喜。
吏部尚书李信最为镇定,但是从他微微颤抖的手上,不难看出李信的激动,赌上一切,刺杀燕王,只要这一步棋赢了,李信就可义平安落地,继续当他的吏部尚书。
赵仁目光死死地盯着朱元璋,大气都不敢喘,期待着朱元璋宣布那个消息。
朱元璋拆开急报,扫了一眼,顿时虎目圆睁,厉喝道:“好大的胆子!”
这话当即将满朝文武吓得一哆嗦,朱元璋已经很久没有生过这么大的气了。
见到朱元璋的反应,李信三人反倒是更加的狂喜。
大学士严震直定了定神,上前一步,问道:“陛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让陛下震怒?”
朱元璋几乎是吼着道:“有人在绍兴府萧山县县城,假扮倭寇,刺杀燕王!”
啊?
严震直吓得傻了眼,居然有人敢假扮倭寇,刺杀藩王?
其他人也都惊讶得说不出话,好一会儿,严震直才说道:“是何人胆大包天,刺杀燕王殿下?殿下如今可安好?”
李信听到朱元璋那句“假扮倭寇”的时候,心猛地一沉,意识到事情不好。
“燕王与李景隆无恙,幸好锦衣卫提前察觉,燕王同曹国公提前做了准备,将那些假倭寇尽数捉拿,当前,燕王正在萧山县审理此案,后续的结果,估计有两三日就会送到。”
朱元璋后面的话说完,李信、赵俊、赵仁三人,已经被吓得面无人色。
詹辉又惊又怒,道:“陛下,贼人竟然敢对燕王下手,丧心病狂,请陛下务必严查,不可漏放一人!”
户部尚书郭允道微微颔首,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燕王殿下在沿海查案,动了不少人的财路,然他们竟敢对燕王殿下下手,老臣认为,陛下对他们也不必有任何仁慈,不诛杀逆贼,不足以震慑宵小!”
沿海的那群人因为利益抱团,对抗朝廷,郭允道在心里不是不能理解。
可刺杀藩王,这事儿的性质就变了,你连藩王都敢杀,明日是不是要刺杀太子?后日是不是要刺杀陛下?
这是在动摇大明的国本,郭允道这样的老狐狸都受不了,何况其他的武勋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