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7章 采访!(2/2)

这第一次的买卖,成衣所占比重并不算高。

朱元璋打算,若是高丽能迅速消化这些衣服,以后可适当提高其贸易比例,毕竟,相较于丝绸茶叶这些高价值货品,成衣的市场要大得多。

只要这成衣贸易能持续稳定,大明定可从中,牟取重利!

两国贸易不是儿戏,其体量规模,可不是一般的民间商贸可比,大明敢将成衣纳入贸易朝贡,其根源还是产量充足,这其中,新式纺织机是立下了大功。

两个时辰之后,李芳远才在朱梦炎的送别中走出了礼部,此时的他一脸笑意,毕竟自己可是占了大明的大便宜呀!

………………

洛阳,自纺织厂投产后,强大的产能和严格的品控,使纺织厂生产的成衣广受好评,不消几个月间,成衣已彻底占领了洛阳市场,并不断在周边城镇打开销路。

这一火爆苗头,立刻被嗅觉敏锐的方孝孺给抓住了。

“采访?”当陆羽从方孝孺口中得知,他要带着报社的人前往工坊采访时,当真有些意外。

方孝孺却态度很是积极道:“先生,纺织厂的成衣近来很是火爆,正是百姓们争相讨论的热点,而我大明日报正是要找到这热议话题,将之剖析展示给普罗大众。”

许是怕陆羽不答应,他还一个劲地阐述理由:“大明日报时下已是百姓茶余饭后的必看之物,在日报上刊载成衣之事,有助于提高成衣的知名度,而且还能够传播科学技术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陆羽闻言,当即同意了下来。

得了应允,方孝孺很是高兴,他赶忙招呼着报社的人,马不停蹄杀到纺织厂去。

纺织和制衣本就相辅相成,两间工厂本就开在一起。

方孝孺一众率先到了纺织厂,一进坊内,便听到咔嚓咔嚓的机器轰鸣声。

无数新式纺织机正在运转,机轮转动,牵扯着棉线进入织机,后方织布机来回摆动,拉扯着棉线来回编织,逐步编成布匹。

布匹越积越长,但织布匠人却并未停下踩着滚轮的脚,仍不停劳作,倒是有监看工匠上前,将布匹量裁收纳,卷成成匹布卷,收装起来。

整个厂房秩序井然,所有人各司其职,保障纺织厂进度有条不紊。

这等规模化、流水化的生产方式,方孝孺以前从没有见过,但只需看一眼他便能判断,这便是保证纺织厂效率的最好生产模式。

听那咔嚓声响,方孝孺心潮澎湃,赶忙拿出纸笔,就地记述起来,他不吝溢美之辞,对这生产场面大加夸赞,对纺织厂的调配安排极是褒扬。

写着写着,方孝孺忽地发现一个疑点。

入目所见,所有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甚至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可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半点疲惫不耐表情,反都是神情激昂,干劲十足。

“这些人……当真都不会累吗?”

方孝孺看来,这种枯燥重复的工作,最是劳神伤力,按说匠人们不敢如此积极。

好奇之下,他忙找来纺织厂管事,要求采访,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并没有直接采访管事,而是让其找来个工匠,当面问答。

闻言,管事当即找来了个身材敦厚的中年妇人,面色憨厚老实,看样子是个农家妇人。

见她有些紧张,方孝孺笑着点了点头,温声问候:“大娘不必慌张,咱们就是来聊聊天,你可否告诉我,在这里干活累吗?”

妇人似有些懵懂,愣了片刻方才摇头道:“不……不累……”

方孝孺笑着道:“我看这纺织厂的活计繁忙,长久干下去难道不辛苦?”

“不累,俺们四人一班,轮流当值,一人才摊三个时辰呢!一天只干三个时辰,挣的可比在家多得多,这有啥可累的!”妇人显然已渐渐缓解了紧张,说话流利多了。

说到底,还是纺织厂开出的待遇丰厚,有钱挣,苦点累点怕什么,再说一天三个时辰的工作量,本身也不算繁重。

方孝孺又笑着问道:“倘若让你回家继续种田织布,你可愿意?”

妇人赶忙摇头道:“当然不愿意哩!在这里有吃有喝,还给发衣裳,挣得又多,回了家种地,收成不好就要挨饿哩,俺在这里干了俩月,就抵俺在家种一年的地哩!”

这妇人定下心来,话也渐渐密了起来。

她唠叨了一通,大抵总结下来,在工坊干活能收获稳定的物质保障,这比在家种田,看天吃饭要强得多。

经过这一番访问,方孝孺终于明白,为何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是那般积极昂扬。

有这样完善的保障,工匠们格外卖力,再加上严格的管理,保障纺织厂效率最大化,如此一来,这产量想不高都难。

采访完纺织厂后,方孝孺一众又赶去制衣厂。

一进制衣厂,他就被眼前那花花绿绿各色衣物给迷花了眼,宽阔的工坊中,密密麻麻堆满了人。

这些工匠倒并非散漫聚集,而是被无数长条形的工作台分隔成数列,整齐有致地劳作着。

工作台上堆满布匹衣物,下方安置滚轮,将上面的衣物滚动传递,每经过一个工匠,滚轮便停置下来,任由那工匠抓起半成品衣裳,穿针引线忙活起来。

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负责一道工序,这么多人凑在一起,才合力完成一件衣裳的制作。

乍看起来,这似乎有些繁琐,可实际上,每个人完成自己的工序,不过片刻功夫,缝制完这一件衣裳,便可抽出空来继续下一件。

看到这流水线般的工作程式,方孝孺大叹精妙。

人常说熟能生巧,这每一个工匠,只需不断重复一道工序,势必对自己这道工序十分熟练,因此,他们工作的效率极高,完工品质也极佳。

而且,这种流水线模式,对工匠的要求也低得多。

试想,要培养一个精通各种裁剪缝制手艺的匠人,想必极难,可要培养一个只会缝制袖口,或是只会缝订盘扣的匠人,那要容易得多。

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工匠的要求,同时又追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看到这里,方孝孺终于明白,为何这成衣的产量有如此惊人,成本能如此低廉。

而他对于陆羽的钦佩,也再攀高峰。

花了好一阵儿,总结整理了在这工坊的见闻收获,方孝孺终是满载而归,他心中已在畅想,待这工坊见闻登报见载,成衣的知名度再一次提高,销量继而上升。

@格格党 . www.599d.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