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接过话茬:“先生的名声固然影响很大,但也不宜日日挂在上面。
时日一长。
恐怕会引起文人百姓的反感,到时候就过犹不及了。
想来方大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是,太子殿下英明。
此前其中种种道理,如此浅显,微臣却想不到,实在是不及太子殿下万分之一。”
方孝孺一脸认真,煞有其事地不断摇头。
陆羽见状,翻了个白眼,忍不住一脚踹了过去。
他这些学生。
在国子学的时候,一门心思钻研学问,性情单纯天真,怎么入朝为官才几年,就变得如此会拍马屁了?
往日里,怎么没见几个学生来拍拍自己的马屁。
真是人走茶凉。
陆羽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悲哀。
方孝孺闪身躲过,嘿嘿一笑,赶忙端茶来到陆羽身前:“先生先喝茶。”
伺候好陆羽后。
又给他捏腰捶背,陆羽这才放过。
趁着这个空档,方孝孺开口道:“先生和太子殿下一同前来,这小小的大明日报,怕是要有什么惊天大事发生。”
方孝孺神色一变,面容变得郑重严肃。
“请先生告知,学生一定不会给先生拖后腿。”
对于方孝孺,陆羽觉得无需隐瞒。
顷刻间,便将关于分户部职权、同宝钞提举司,以及与大明日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银行一事,详细说了出来。
“妙,实在是妙!
不愧是我方孝孺的先生,如此天马行空的想法,又能推陈出新。
如今,郭桓一案刚刚落幕,这案子影响了户部一众官员,牵连甚广,使得户部如今人员空虚。
此时分润出银行业务。
当真是最佳时机。
若是等到手了。
而现在。
即便有官员充入,也可直接分流到银行这一部分。
先生怕是从一开始就把这一切都谋划好了。”
方孝孺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态,侃侃而谈。
朱标也忍不住将好奇的目光投向陆羽,问道:“先生,您考虑得如此周全吗?”
没错。
你们就该用这种崇拜的目光看着我。
陆羽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毫无羞愧之色,接着说道,“做事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陆羽话锋一转,认真说道:“户部尚书徐铎如今已然是陛下的心腹,这银行行长一职,暂时由我接任。
但具体事务还是要由户部尚书主管,户部如今可不能乱。”
朱标点头表示认同,一脸沉思。
徐铎这位户部尚书,经历了那么多事。
每次都能站对阵营,确实值得再予以信任。
当然,最重要的是——
如今户部在经历了多番官员变动后,先是一批官员离任,如今又因郭桓为首的官员获罪,剩下可用之人实在不多。
眼下能在面上担当重任的。
除了徐铎之外,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到合适人选。
虽说们朱家父子先前看好的文人。
但这些人一来对户部各项流程章程不太熟悉。
二来资历不够、功劳不足。
贸然将他们提拔上来,虽说能开先例,但也无异于破坏官场规矩。
‘县官不如现管’,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就好比江西布政使刘琏,也是在江西历练一番后,回到洛阳新都才得以重用,如今已是朝堂之上的工部侍郎。
等再过几年,资历攒够了。
升任尚书之位想必也无人能拦。
堂堂一省主事之人,也只有尚书之位,才配得上他立下的大功,更何况江西一事还牵涉到胡惟庸案。
这功劳又大了几分。
莫看诚意伯刘伯温,如今在洛阳新都已然退隐,平日里不过与三五老友游山玩水。
浙东党和淮西党在朝堂上相继落幕。
两党老人虽已失势,但他们的能量、人脉,乃至与各方的关系,都不容小觑。
这些老人虽已退场,可他们培养的年轻一代,如今宛如朝堂上的新星,这些新鲜血液势必会在大明朝堂掀起风云。
这是毋庸置疑的。
“先生之意,学生明白了。”
中堂之内,方孝孺拱手说道。
面色由阴转晴,一脸兴奋,“借助大明日报宣扬银行一事,将宝钞提举司联合起来,把宝钞、现银与银行职能挂钩。
银行衙门便可借此立稳脚跟。
而且通过大明日报宣扬,能让银行被天下人知晓。
虽不知先生接下来有何妙法,能让百姓、豪族、世家因利息而将存款存入银行,但学生相信先生。”
到了这关键时候,方孝孺对陆羽的信任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那就抓紧时间去做,陛下还等着消息。”
陆羽缓缓说道。
“是,先生。”
方孝孺恭敬领命。
处理完大明日报的事情,陆羽与朱标、方孝孺又来到户部。
“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大学士。”
户部尚书徐铎得到消息,如飞鸿般带着户部一众官员,早早前来迎接。
“不必多礼。”
朱标说道。
陆羽快步走进户部,身边跟着户部尚书徐铎。
还没等徐铎发问。
陆羽便直接说出银行之事,随后也不顾他的意见,直接下达命令。
很快。
户部整个衙门便开始忙碌运转起来,各种流程事务来回走动。
半个时辰之后,一切才准备妥当。
毕竟要从户部分出部分职权,还是得跟他们打个招呼,明确分哪些权利,否则等银行衙门从陆羽手上交接出去,又不在目前这个关键节点处理好。
以后两个部门之间扯皮的情况恐怕会屡见不鲜。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把关键环节卡死。
等陆羽从户部离开时,手上的银行衙门已规划出两家银行,一家是大明中央银行,另一家是大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责是执行货币政策。
对大明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对商业银行以及未来银行衙门内可能出现的各类机构,乃至由银行业衍生出的金融行业。
进行监督管理,堪称大明金融政策的最高权力集中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