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元璋知道,这不过是陆羽抛出来的开胃小菜。
“陛下回答得没错。”
陆羽夸赞了朱元璋一句,但朱元璋丝毫没有放松警惕。
他太了解陆羽了,深知这小子的脾性。
一般大臣说话都是先抑后扬,可这小子偏偏反着来,先扬后抑,朱元璋已经吃过好几次这样的亏了。
“有话直说!”
朱元璋拍了拍手上的折子说道。
陆羽没有被朱元璋的话打乱节奏,反而继续在大殿内踱步,一副闲庭信步、指点江山的模样,侃侃而谈:“陛下定下我大明律法,万民缴纳税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若是连年天灾也就罢了。
可为何在微臣改革变法之前,国库年年空虚,户部不停地喊穷?
陛下心中应当明白,正常情况下,万民缴纳的钱财大体是能够填补国库所需的。
若国家太平,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国库甚至还能为来年有所积累。
可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有积累,也不过区区数万两、十数万两银子。
这点银子面对天灾人祸,又能有多大作用?”
“这是为何?”
朱标细细思索一番,忍不住出声询问。
朱元璋目光逐渐明亮起来,回答了朱标的问题:“有人在搞鬼!”
朱元璋一拍桌子,差点把面前的案几砸出个大窟窿,怒声说道,“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就是因为有这些人。
咱大明才一直入不敷出,所以咱之前杀他们杀得对!”
朱元璋再次肯定自己之前惩治贪官的做法,还不忘朝朱标显摆一下。
被父皇这般表态,朱标一脸无奈,苦笑着再次看向陆羽。
陆羽摇了摇头,神色平静地说道:“陛下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所谓税赋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可事实并非如此。
收取税负的是各个地方官员,而非朝堂。
即便有我大明律法约束,官员不敢明目张胆伸手,但是在民间,有那些乡绅地主。
他们熟知律法,还有功名在身,可以将百姓的田亩都挂在他们名下。
如此一来。
国库收到的税负便会一年比一年少,而各个地方豪族却富得流油。
税负少了,可连年天灾,百姓的贫苦却丝毫未减,最后便陷入寅吃卯粮的困境。”
陆羽将其中缘由一一道来。
“土地大多被地方豪族、世家隐匿,使得税负流失成为常态。
而盐铁专营却无法造假,取用多少盐铁皆有记录,这也正是世家豪族对其深恶痛绝的原因,在他们眼中。
这简直是从自己身上割肉。”
“那是咱的东西!”
朱元璋听到此处,一脸凶狠地说道,话说到一半,瞧了瞧一旁的朱标以及面带微笑的陆羽,又补充道,“是天下百姓的东西。”
“陛下圣明。”
陆羽像模像样地拱手,不过那态度实在敷衍。
此刻朱元璋也顾不上计较,催促陆羽接着讲:“这又与大明银行有什么关联?
难不成还能彻底解决土地税负问题?”
朱元璋对此实在难以相信。
若说陆羽凭其非凡手段,让大明银行赚得盆满钵满。
他倒颇为自信;
可若要解决土地难题,实在棘手,连他朱元璋都不敢轻易打土地的主意。
国朝初定。
大明之前是元朝,元朝灭亡后历经乱世。
天下统一至今不过数年,民间暗流涌动,人心复杂,心怀谋逆之人不在少数。
近些年因陆羽辅佐,大明国力增强、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南北安定,文人有了上进之心,大明才渐趋稳固。
但即便如此。
触动土地问题仍会震动国本,引发混乱,要平稳解决,难如登天。
况且之前推行摊丁入亩、丈量土地之法,虽查出不少隐匿田产,可如今恐怕故态复萌,此类现象层出不穷。
乃是人性之恶,杜绝不了。
朱元璋心中明白。
可若为解燃眉之急再次全国丈量土地,国力损耗巨大,实在得不偿失。
陆羽越说。
朱元璋的思绪越如潮水般翻涌。
阶梯税制、摊丁入亩、大明银行、商人地位……
他很快将这些串联起来,试探着开口问道。
“良机到了?”
陆羽神色一正。
旋即心领神会,微笑点头。
朱标在一旁满脸茫然,陆羽与朱元璋却已展开对话。
“陛下圣明。”
陆羽先赞了一句。
朱元璋也不在意,紧盯着陆羽,知道这小子接下来要出真招了。
“几番新政推行后。
如今地方豪族、世家,乃至衍圣公孔家都已为陛下所用,为朝堂效力。
摊丁入亩之法,以及商业改革,让天下世家豪族的反抗日益减弱,因为商业弥补了他们在土地方面的损失。
天下方能长治久安、四海升平。
地方豪族紧抓土地不放,是因为古往今来土地最为保值,无论何年何景,只要土地播种收获粮食,总能卖个好价钱,起码不会亏本。
若在大明银行推出与土地一样保值的物件,让这些世家豪族仍有利可图,再加上朝廷威严,给他们一条生路……”
陆羽在此处打了个极为巧妙的比方,“好比陛下昔日灭元成功时,若四面围城,困守的敌军必定拼死抵抗,哀兵士气虽未必高昂。
但攻城也定会让我军伤亡惨重;可若网开一面,打开一道城门,给予一线生机,又有几人会继续顽抗?
这便是微臣在大明银行接下来要做之事。
对陛下、对朝堂社稷、对天下臣民皆有利,对世家豪族而言,或许会有些许抵抗,但有利益在前,再权衡利弊。
他们会接受的。
不用动一兵一卒,便可让我大明国运再延。”
陆羽语调高昂,双手抱拳,重重鞠躬,一脸郑重。
凡事都需循序渐进,契合当下社会状况。
商鞅之法在秦国穷困之时提出,当时秦国国力衰弱,君王锐意改革,破而后立,才有了商鞅变法。
虽商鞅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凄惨下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不可否认其制度在当时社会的先进性。
为日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如今大明亦是如此。
若无之前新政逐步推行,没有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没有衍圣公孔家及世家豪族与皇家的一次次博弈,又怎会有如今推行大明银行,让地方豪族无奈接受与土地一样保值的大明国债的时机?
这便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时事造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