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4章 万历五年考院试(2/2)

毕竟,这时候对院试生员的名额,根据大府40名、中府30名、小府20名来规定。

因为只要是过了院试,便有了秀才之名。

而秀才是拥有着减免赋税的资质,甚至是还能领取廪粮。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到了这大明朝已经是趋于稳定,但生员名额因财政压力和人口增长可能略有调整。

应天府作为重要地区,名额自然是维持在大府标准或略高。

名额已经限定了。

但是每一年都会举行县试、府试,然后府试的名额也是50人。

积年累月下来,每一年的院试童生报名大概也就在2000人至3000人左右,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院试的童生之中,年龄在二十多岁往上的居多。

像是顾青这般十六岁的少年郎,就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了,在贡院报名之时,吸引了不少目光。

而当那些老童生们稍微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位少年郎正是他们如今所学的简易数字计算法的创作者,也就能接受了。

院试不考算学。

但是作为一名童生,一个要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成为进士及第的人,便不得不学。

很快,顾青就在贡院被围攻,脱不了身。

最后索性就在贡院外面的场地上,让那些前来报名的童生,学了算学、于简易数字计算法上有不懂的地方的,一个一个举手提问。

这就相当于是贡院讲道了。

从早上持续到了快要午时,实在是口干舌燥,才得以告辞脱身。

顾青回到了崇正书院之后,就不愿意出去了。

到了应天府的街道上,很容易遇上几位童生,见到了他,又得拉着他问东问西,然后还会闻风而来更多的人。

索性就躲在崇正书院里面,和顾学州一起准备着院试。

考了这么多年。

总算是一次过了县试、府试的顾学州,也有了童生之名,是可以参加今年的院试的。

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

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

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也相当于是童试的最后一关。

也正是因为顾青的关系,顾学州、吴显、汤世懋、朱国桢四人,也就不必再想办法寻廪生作保。

汪宗伊直接就给他安排好了。

顾青也直言,想要和堂兄顾学州,春风学堂好友吴显、汤世懋,崇正书院好友朱国桢一起组成五人具保小组。

汪宗伊也答应了。

顾学州、朱国桢,他是见到过的,吴显、汤世懋也是顾青信任的人。

如此一来,也就不必担忧五人之中,会有谁作弊,从而牵连了其他四人,从此再也无法参加科举考试。

院试的出题人就不再是应天府尹汪宗伊,而是皇上钦点的学政,也被称之为提学官。

这种制度就比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要严苛多了。

之所以要朝廷委派官吏为提学官,主持院试、乡试,为的就是防止地方上的府尹、府丞等徇私舞弊。

而今年主持应天府院试的人,乃是国子监祭酒王锡爵。

此人于嘉靖四十一年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二进士及第,被授翰林院编修,主持过顺天府的乡试,以及其他府的院试、乡试,甚至是会试,也算是老学政了。

历史上,王锡爵也算是一位名臣,张居正执政之时,能够直谏,甚至是因忤逆张居正,以省亲归乡。

等到张居正死了之后,无数人以弹劾张居正而博取名声,他却站出来,为张居正说话。

倭寇侵略朝鲜时,王锡爵力主对日本一战,最后在其运筹之下,大明战而胜之,彻底斩断了倭寇侵略大明的妄想。

顾青在每一次的考试之前,都会做功课。

而听闻此番学政乃是王锡爵之后,便也松了一口气。

最起码,来的不是一位他所知道的佞臣,又或者是听都没有听到过的官员,前者若是写针砭时弊之文,必然会榜上无名,可要是写阿谀奉承之文,从此名声也就臭了,而后者,那更是无从下手。

好在,今年主持应天府院试的提学官乃是一位能臣、良臣。

那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了。

“嘭!”

点名结束、升炮封门。

院试一共两场,每一场都会于下午三时左右交卷。

第一场结束之后放榜,只报座位号,不报名字。

考试合格者,进入第二场考试。

第二场考试结束,三天后出案,这时候,才会写上考生的名字。

这第一场,便是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由学政坐在大堂之上,亲自出题,于《圣谕广训》之中,随意抽取内容,让考生开始默写。

再然后,就是八股文与试帖诗。

这也就有了院试第一场的两文一诗之说。

县试、府试的试帖诗还好说。

等到了这院试的试帖诗,就更加严格了,严格到了,直接给出了韵。

除要求对仗工稳外,最难以掌握的便是用典,又叫做用事,就是要求所用之辞要有出处,或是历史典故,或为前人用过的辞句。

用典还切忌牵强、堆砌和冷僻,讲究正用、借用、明用和暗用,要求“熟事用之生新,僻语用之无迹”,以至“连类比附”等等手法。

经常会出现考官因不明考生“用事出处”,斥为“用事冷僻”而榜上无名。

顾青在崇正书院就跟着一位夫子学写诗。

别看他在县试、府试的时候,写出来的试帖诗,还算不错,甚至是得到了汪宗伊的赏识。

但是底蕴还是差了一些,要不是杂文、八股文给他提了分,恐怕还真的高中不了案首。

所以,顾青抄下了题目之后,就把试帖诗放在了最后。

默写完《圣谕广训》,又写完文赋,这才开始推敲试帖诗。

仅仅是这么一首诗,用了一个时辰之多。

好在,到了规定的交卷时间之前,完成了,还检查一遍之后,稍作修整,交了考卷。

@格格党 . www.599d.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