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世之争,谁都想开宗立派,立地成圣。
每一种思潮的兴起,都是有土壤的。
……
顾青身在蓟州大营,对于外面反对的声音,自然是听到的不多。
而作为想要拜顾青为师的李之藻,却在蓟州听到了一些反对《浑天新解》的声音。
便当即站出来了。
“盖天诸说,既多疏失,而浑天独能穷天地之妙,尽造化之奇。是以当从浑天之说,以明宇宙之真形,探天文之奥蕴。后世学者,亦当详究浑天,勿使至理湮灭,庶几可追先哲之遗踪,启天文之新途也。”
李之藻直接就站在了街头,拿着太阳系模型,开始讲述太阳系模型的相关理论。
在他看来,西洋人都已经能够环绕大地航行一圈了。
大明的世人却还在坚持着天圆地方的说法,已经是连西洋人都跟不上了。
关键是,顾青讲述的那些道理,是真的很有道理,以前对于这些道理十分的迷茫,难以理解,故此,也就没有对其进入深入研究,如今得到了这太阳系模型,得到了浑天新解以后,很多疑惑也都能够迎刃而解。
这便是事实。
李之藻不允许别人反驳顾青的《浑天新解》,这是对一位致力于发现真理,甚至是告诉世人什么是真理的顾青,最大的亵渎!
不仅如此,如今已经参加了应天府乡试的朱国桢,也站出来支持顾青的《浑天新解》。
还有吴显、汤世懋、顾学州等学子。
吴显、汤世懋已经是举人。
顾学州也已经是秀才了。
便是余成文,今年也已经过了县试、院试,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坚持锻炼,也是魁梧有力,打算走武举。
至于徐光启,也打算离开广东,北上应天府,甚至是在过了科举考试之后,直接前往顺天府。
他想要见一见顾青,想要向顾青请教一下算学。
很快,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学子们,似乎都已经认可了《浑天新解》,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并没有什么好争议。
天圆地方,还是浑天如鸡子,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经争论过了。
如今,西洋人都已经环绕大地航行了一圈,而大明也已经派出舰船,来一个环绕大地一圈,看是不是真的就能够回来。
这才是最能够证明这两个学术,哪一个是伪学术。
可惜,大明现在还没有这个实力。
“咳咳。”
深秋之后。
张居正就真的卧病在床了。
气色也是差了很多。
便是御医也是三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张大人请恕罪,下官医术有限,大人之病,更重在心病,心病难医啊。”御医看病还是挺准的。
张居正如今才五十多岁,却病入膏肓,很明显就是心病,是积劳成疾了。
以前就告诉过他,让他好生地休息,平日里多多休养,不可熬夜,更不可劳累。
可惜,张居正不听,六部的奏章,他是一本都不落下。
每一天都要看很多公文,从而掌握天下大势的情况,也要掌握新政推行的情况。
就算是到了亥时,因为身体支撑不住,都直接咳血了。
依然还是坚持看完了这一天送上来的公文。
张居正自然不会怪罪御医,这些人可都是贵人,医治过不少王公贵族,医术也都比较高明呢。
“无碍,我这身子骨如何,我自己心中清楚,你只需要开一些温补的方子便可。”
对于张居正而言,能熬一天是一天了。
等到御医走了之后,游七才上前,讲述了如今外面对于顾青的一些言论,其中,江南那边,反对《浑天新解》的声音最大。
而这时候,其实也已经算是冒出来了党争的苗头。
张居正把持朝堂之后,用的都是一些楚地的官员,故此,也算是楚党,而江南之地,浙党似乎也开始逐渐形成了,有了一定的联系。
这些人,眼看着张居正重病在床,就想要借助顾青这件事情,开始慢慢地试探着张居正的底线,试探着皇帝的态度。
“自古江南多名士,便是因为江南之地乃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多数读书人家中只需要几十亩地就行。”
“不像是这北地、西北之地,便是百亩地也产不了多少粮食,想要养出来一个读书人,只有地还不够。”
“故此,也就有了江南之地多名士的说法。”
“那也不过是江南富饶,养出来的读书人非常多,在洪武年,甚至是出现了甲榜之上,无一北地学子。”
“这才有了后来的南北榜。”
“读书人多了,说话的声音也就显得有一些大。”
张居正的意思也很明显,江南之地反对的声音之所以如此之大,就是因为江南之地的读书人多,学子非常多。
这也是实话。
当然,更大的实话,那就是有人在试探如今朝堂的局势,在试探,他这位卧病在床的猛虎,还能不能亮出自己的爪子。
对此,张居正自然会让他们如愿,到了第二天就直接叫来了申时行。
朝廷总要做些什么,继续支持太阳系之说。
毕竟,这些人反对顾青的《浑天新解》,那也不仅仅是试探他张居正,也是在反对万历帝朱翊钧。
张居正于情于理都要站出来,都要摆平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