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桓心中无名火起,但为了稳住大局,只能强装和颜悦色,尽力安抚道:“放心,有我这个户部侍郎在,天塌不下来。
到了如今,不过是一个真假宝钞之事,此案本大人已有应对之法。”
郭桓一边说着,眼中闪过一丝狠色。
“户部尚书徐铎……”
此话一出,郭大人竟会有如此打算。
但仔细想想,似乎也能理解。
户部之内,尚书徐铎与侍郎郭桓早已势同水火。
只要在合适的时机,让锦衣卫抓住徐铎的把柄,那么这位户部尚书的分量,可比之前那区区几个侍郎重多了。
确实是真假宝钞一案最合适的替罪羊人选。
而且徐铎出身户部。
与宝钞相关事务往来密切,操作起来最为方便。
顿时,明!”
“大人的妙法,定能瞒天过海!”
“都下去吧。”
郭桓语气平静地说道。
这群小官们见此,便欢欢喜喜地快速离开了,郭桓这才好歹得了片刻安宁。
郭桓招来管家,吩咐了一些事宜。
他方才所说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暂时安抚那些人,心里确实也有了这个打算。
他可不想引火烧身。
等到管家离去,郭桓眼中闪过一丝懊恼。
“早知如此,就该早早做好这个后手。
如今临时才想起来,也不知能不能成功。”
郭桓心里只有几分把握,可没有十足的信心。
他太清楚锦衣卫那群人的手段了,就怕弄巧成拙。
而此刻。
在洛阳新都内,不止郭桓一人不想惹祸上身,与他一伙的那些人也各自施展手段。
在这些手段中。
最常见、套路最老的便是鼓动那群读书人。
只不过这一次。
这在以往各朝代都颇为有效的手段,似乎有些不管用了,效果近乎微乎其微。
在洛阳新都的酒楼、花楼、茶摊,各处书店,以及各家族的文人团体、诗社等读书人聚集之地。
受家族命令的读书人开始对身旁同伴说道:“此次锦衣卫的举动实在过分,不分青红皂白就去捉拿朝廷大臣。
听说工部侍郎、兵部侍郎都被抓了,这些可都是朝堂大员。”
一有人说出这话。
聚集之处内早已安排好的人立刻接话:“我等读书人,遇到此等不平之事,自该上街,到各处衙门,甚至向陛下讨要一个说法。
诸位读了十年圣贤书,不就是为了此刻吗?
为了百姓,为了社稷!”
然而,在诗社这种读书人众多的地方,这番话却没激起什么水花。
反倒是有几个读书人面露冷笑。
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们,把他们搞得一头雾水。
“难道尔等不知?”
其中一位读书人冷笑着回应。
“不知道什么?”
方才鼓动的那些人下意识地追问。
“哈哈哈哈。”
开口的那人畅快大笑道,“锦衣卫虽为朝堂鹰犬,可此次却有所不同。
此次锦衣卫的行动,并非毛大人自行做主,而是由我实学之上的陆先生带领。”
这位读书人一边说着。
右手抱拳,朝着陆府所在的方向拱手,以表心中敬意。
“锦衣卫或许会有残害良民之举,但实学之圣陆羽先生,却是万万不会的。
陆先生不仅是我等文人心中的敬仰,如今还在庙堂之上担任武英殿大学士一职,几乎日日与太子殿下、陛下相见。
我等读书人。
不信那如豺狼虎豹般的锦衣卫,难道还能不信陆先生吗?”
此话一出。
那些原本正在低头看书,或是看着新一期《大明日报》的众多文人,下意识地心中热血涌动,纷纷呼喊起来:“若连陆先生都不信,怕是在庙堂之上,便再无一人可信了!”
“若为百姓、为社稷,实学之圣陆先生才是这天地间的第一风流人物!”
“哈哈哈哈。”
“尔等该不会是被庙堂之上的人当作利器,以此来伤害无辜之人。”
读书人中也不乏聪明之人,直接出言讽刺,把那些家族派出来的人笑得抱头鼠窜。
他们面色铁青,匆匆离去。
日后在读书人这个小群体里。
他们怕是要颜面尽失了。
而在这群读书人中。
有不少秀才公看到方才那一幕,脑海中顿时文思泉涌,面露欣喜,想着一定要将此事投稿给《大明日报》。
如此可谓一举两得。
不仅能获得少许稿费,还能让自己声名远扬。
在《大明日报》问世之前。
除了科举,各大家族的大儒,或是在地方上颇有贤名、为官一方之人,若想为家中子女造势,通常都是靠口口相传。
打造所谓的“神童”之名。
但随着《大明日报》的出现,这种方式已然有些过时。
信息的大量流通,使得一些陈旧的手段不再管用。
反倒是在《大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才气越大,被众人传颂得越多,才能成为新一代的大儒、新一代文人所推举的大才子。
……
《大明日报》办事处。
看着送来的一份份稿子,方孝孺面露满足之色。
忽然。
他眼睛一亮,将其中几份稿子抽出来,反复阅读了几遍。
方孝孺灵机一动,提笔洋洋洒洒写下几个大字:《文人不是庙堂的刀,怎能为庙堂所用,该为百姓该为社稷,为大明江山》。
写完标题。
方孝孺又继续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文章。
由他这个《大明日报》一把手所著的文章,自然是要放在主要版面之上的。
写完之后,方孝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此稿,活该让先生好好看看,我这个学生近日的文才是不是又有了长进。
而且还能让先生彻底原谅我。
毕竟此稿一出,也算是对先生如今查抄真假宝钞一案,有了些许助力。”
方孝孺思索一番,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上一次。
他这个学生可是差点被陆羽这个老师给活生生打死,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自然得赶紧过来修复师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