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得了汪宗伊的引荐,得以进入崇正书院读书。
于这万里四年的大半年时间中。
顾青又写出了《算学新解》的第四册,里面是统计、排列组合、概率、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恒等变换。
其中,以统计学、排列组合、概率为主。
可以说,又为大明的算学一道,增加了不少内容。
特别是排列组合这种观念,让大明的不少数学家们眼前一亮,好像是摸到了新的门槛一样。
万历四年的冬至。
寒风习习。
松江府上海县的一座学堂之中。
十四岁的徐光启刚刚买到了《算学新解》第四册,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他对于八股文没什么兴趣,但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光耀门楣,他必须要学。
但是,在接触到了算学之后,他就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不已。
对于徐光启而言,算学就是他的命!
去岁,当他初闻简易数字计算法之时,就大为感叹,这世上,竟然还有这般最简单、最好记、最容易让人计算的数字。
仅仅是十个数字,却能够组成无限的数字。
九位数、十位数、十一位数……。
徐光启当时就觉得这简易数字计算法完全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意义和汉字一样。
等到看完了《算学新解》上面关于算学的诸多知识点之后,恨不得能够前往应天府的崇正书院,找到顾青,和他畅聊。
徐光启觉得自己一定能和顾青引以为知己!
这世上,若是还有人能够懂自己,那一定就是顾青!
但是,他现在才十四岁,也是过了县试、府试,正在等着院试。
家中也并不富裕。
自然不可能一人前往应天府崇正书院,找顾青畅谈算学。
听闻顾青写出了《算学新解》第四册,便一直前往县城书局打听,请求书局的人能够想办法弄到一册,他可以出钱买下来。
如今总算是得偿所愿了。
……
明朝科举制度还算是好的。
首先就是院试之后得秀才之名,乡试之后得举人之名,会试之后得贡士之名,殿试之后得进士之名。
这些个‘名’那都相当于是终身制。
在这之前,像是宋朝时期,若是进士没考上,举人之名就会被剥夺。
来年要是考进士,还要再进行举人考试。
顾青一开始倒是想要通过写诗作赋来获得名声,但是这时候已经是明朝中期。
往后的几位有名的诗人并不多,词人也不多。
他能够记住的便是唐伯虎、纳兰性德,可这两人所写的佳作,就记得没多少。
关键是,他们写的也不符合当下的环境。
顾青也记不住啊。
只记得一两首上品,其余诗作皆是平平,在诗会上的表现甚至让人难以入目,差距如此反而会惹人疑窦。
还不如自己脚踏实地学一学,就算是打油诗,那也是自己写的。
所以,顾青有时候学的实在是头晕眼花了,便模仿那些诗词歌赋,自己也填一填,解解闷。
再加上,真要是当一个文学大家,那也不能只是会抄几首诗词,便能成为大明诗中魁首,除了诗之外,有表、有章、有传、有记、有论,还有赋、状、书等文体,不是局限于诗词两事。
须知道,这时候,《水浒传》都已经完本两百年了,《三国演义》也完本了。
现如今,吴承恩也差不多写完了《西游记》。
顾青前世写公文那是好手,也因此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
可让他写诗词歌赋等等,那就有一些捉襟见肘,有一些为难他。
真要是因此出了点儿名气。
后面,别人让他写赋、写章、写墓志铭,他写不写?
要是不会写。
那好不容易塑造的人设,岂不是就此崩塌了。
人心险恶,而文人尤甚。
顾青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依靠他从小学到高中时期学会的数学知识,为自己扬名。
而且会做诗不代表会做官,历代重臣,有文名的极少极少。
就比如,李白、杜甫两人,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可惜,他们都是因为太会作诗,成为了理想主义者。
这样的人,看似洒脱,实际上,更为纠结,容易内耗。
顾青前世就混迹于官场,自然是适合当官。
他这半年多闲暇之余便是设定计划表,给自己划定了时限,打算花上半年时间,继续补全《算学新解》。
既然要凭借算学来扬名,那就不能仅仅是那三本的基础知识点,还要深究,要能够结合《九章算术》、《算经》、《四元玉鉴》、《周髀算经》、《海岛算经》这些算学名著,继续补全简易数字计算法。
超前时代半步是天才,超前一步,那就是疯子。
好在,大明这时候的思想已经算是比较开放了,有着郑和下西洋,让大明对西方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再加上,朝堂之上,内阁首辅张居正正在推行新政,想要中兴大明。
见到了这简易数字计算法,能够提升大明的算学一道,又有了表格记账法,自然是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数字计算之法。
一种新的,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的学问,要按步骤慢慢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时,这也是给自己逐步提升名望的机会。
学术和权位,两者是互相促进。
有了学术,在获得权位的时候,也就更加轻松,而有了权位,推行学术的时候,也会更加轻松。
就像王阳明的心学,如今可以说,不少读书人那都是自诩为王阳明的弟子呢。
静下心来,顾青继续埋首伏案,细心钻研。
等到这简易数字计算法的各种知识点,都能自圆其说,也都能和大明传统的算学名著相融合,两者融会贯通、不分彼此之后,自己在大明士林的名望,也便奠定了第一步,也可能是最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