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并不想和王锡爵等国子监的大学士们对峙,更不想让这件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一次,是张居正第三次请回乡丁忧。
奏言之上,也顺带表述,邹元标等人情有可原,他是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理应为天下做一个表率。
若自己这位文渊阁大学士都不回乡丁忧、守孝三年,又何以让天下人遵守此孝道呢?
但是,张居正却又在奏章上面写着,国家大事该如何如何等言语,颇有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思。
十五岁的万历帝,其实也很纠结。
他现在还没有到二十岁那时候,已经是心性养成,即分黑白,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见。
这时候的朱翊钧还在建立自我和本我的阶段,等再过几年,随着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学到了更多、看到了更多、想的也更多的时候,就会慢慢地拥有了超我。
而那时候,若是遇到张居正丁忧,怕是不会和现在这样纠结了。
对于十五岁的万历帝朱翊钧来说,张居正不仅仅是他的老师,更是大明的首辅。
是唯一能够依仗的人。
有着张居正在内阁,他只需要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批红皇帝就行了。
不需要顾及什么国家大事、重要政务。
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一切都会被张居正安排的明明白白,看起来似乎也是井然有序,稳定并且安心。
如若张居正丁忧,回家守孝三年。
那朱翊钧也就失去了主心骨。
他会睡不着觉的。
特别是当万历帝见到了张居正后面所写的国政大事,每一项似乎都很重要。
而很多内容,却又看不懂。
无形之中就给了朱翊钧非常大的压力。
颇有一种,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动荡,甚至是民心不稳,让他背负了昏庸无能之帝王的骂名。
万历帝朱翊钧自然也就更加不愿意让张居正回家守孝三年了!
他先是拟旨,放了关押在大牢里面的那些上谏的人,比如邹元标、吴中行、赵贤用等人。
然后,又下旨,允许张居正回家丁忧,但是为期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其父下葬,葬礼举行完毕,就要回朝。
不仅如此,还安排尚宝司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送。
尚宝司少卿有一个别名,叫做‘玺卿’,也就是说,尚宝司原本是掌管着玉玺的官职。
而皇帝让尚宝司少卿跟随,相当于是让张居正随身带着玺印,能够随时随地办公。
最后,还特意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大明如今推行新政,中兴在即,需要张居正这位内阁首辅的辅佐,‘夺情’之事,是他这位皇帝力争,并非张居正不愿,此事到此为止,再及者诛无赦。
也算是在最后,给这件事情画上了一个句号。
小皇帝已经下令,并且一句‘再及者诛无赦’,已经是表明了态度。
谁要是再提及这件事情,直接杀,不会赦免。
就算是再想要求名的人,那也是求的身前名,而不是身后名。
人都死了,要那点儿名誉又有什么用?
从这之后。
确实是没有大臣们提及这件事情了。
张居正也就在离开之前,让申时行、王国光等人继续联络冯保,推行新政,等到他安葬了父亲归来。
顾青现在不过是国子监的监生,还没到能够参与这件事情的那一步。
对于他而言。
读书、科举、搞搞算学学问,甚至是学一学西洋文,以后也好和西洋人交流。
这是他需要做的。
为此,专门去找了几位西洋人。
自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原和西方的交流也就频繁多了。
郑和甚至是带回来不少西洋人。
历史上,有名的几位,当初马可波罗、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
而如今,利玛窦还在澳门那边,要等到万历十年,他才几经周转,甚至是学会了中原汉语,这才北上到达了顺天府,并且和当时的顺天府府尹关系很好。
后来,又得到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人的支持,从而有了一些名誉,允许其在京师传教。
顾青找到的几位西洋人,也是之前来到了中原之后,滞留在这的。
自从嘉靖时期实行海禁之后,几乎没有几位西洋人能够踏上这大明的疆土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