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7章 摊丁入亩(日万)(1/2)

“我认为此卷当得解元!”

乡试考试的第一场结束,内帘官们就开始阅卷了。

阅卷的内帘官由翰林、内阁学士们组成,学政只能主持府试、院试。

考卷自然还是糊名的,字体也是馆陶体,若是字体不规整,还会被扣分,所以这所有的考卷看起来就好像是印刷字体一样,没有太大的分别。

而内容上,就会有很大的分别了。

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

这也是为何每一场都需要三天的缘故。

留给考生们答题的时间还是非常长的。

前世,顾青参加考公做行测题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有一些不太够用,所以在有一些版块的题目,做了一个取舍。

这才得了一个高分。

如今,乡试的每一场考试,留给学生们答题的时间都是比较充裕的,一共算下来也就两千字左右。

三天的时间绝对够了。

第一场的四书和经义题,自主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不大。

所以,翰林、内阁学士们会以他们的经验来确定,谁能得一个满分。

字体、卷面、整体观感、回答的内容符合格式要求否、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有没有跑题的地方等等。

而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张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考卷。

这么多年以来,都没有见到如此完美的考卷。

“确实是可为解元。”

“未曾想到,今年的乡试,竟然还能见到如此能让人赏心悦目的考卷!”

“不虚此行也!”

很快,这一张考卷就得到了所有大学士们的一致认同。

满分的考卷以非常快的速度出来了。

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

这个能够发挥的点就比较多了。

顾青在国子监的这一年多来,其实主要也是针对乡试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研究。

别看他写了《算学新解》第四册,又写了《货币论》。

这些其实也没有耗费他太大的心思和时间。

毕竟,《算学新解》依然还是他初高中的数学知识点,只是在后来看到的更多古代算学经典书籍之后,又想起来了一些,便做了一个补充。

大部分的知识点,只要是看过相关的内容,还是能够记起来一些的。

比如幂运算。

毕竟,初高中的数学知识点已经是不少了。

那可是六年要学的内容啊。

至于《货币论》也是差不多,顾青在前世并没有看到过那本书,但是也不妨碍他自己根据自己的那些知识点进行一次融合编撰。

考公的时候,培训班的老师也专门对货币进行了一次讲解。

这些个知识点会在常识题中出现,也会在资料分析题里面出现,甚至是在阅读题里面出现。

再加上,后来的顾青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时候,也是专门学习了不少金融相关的知识。

最后的目标为的也就是‘上进’二字。

所以,编撰这两本书并没有耗费太长的时间,顾青肯定还是以乡试为重。

通过寻找往年的一些例题,又或者是了解乡试的规则,针对三场的考试内容进行不断地刷题。

仿佛是又回到了当年考公的那个状态。

诏、判、表、诰相当于是前世的公文题,诏是下行文,是大明皇帝下达诏令、诏书等的模版。

判则是六部的公文,相当于是平行文,也可以作为下行文。

表则是上行文。

一般都是官员向皇帝上表,也被称之为上奏。

至于诰,就相当于是通报,在大明则是皇帝对臣下的一种训戒或勉励的文告,主要用于封赠官员或训诫群臣。诰命用于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称为“诰命”。

这一点,对于顾青来说也不难。

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之后,对于这四种公文文体也都是手到擒来。

内帘官又是很快就看出来了高分的考卷。

“某以为,这和第一场的那个高分考卷,或许是一个人!”

“有一些字体的笔锋看起来就很像。”

“没有想到,他的诏、判、表、诰写的也是非常好,便是能直接入翰林,成为翰林学士,为陛下起草了。”

“是啊,能在三天的时间内写出这般诏、判、表、诰,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当属满分考卷!”

这可不是作弊。

如果他们不给这个考卷满分。

到时候,复查一遍,他们都得受罚,有着徇私舞弊之嫌疑。

所以必须要公正。

除非,他们在事后能够一把火烧了考卷,来一个死无对证。

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把火烧了。

一个不好,罪责更大。

没必要这么做。

况且,考卷已经糊名,谁也不知道这个考生是谁。

也就更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搭上自己的前途。

满分就是满分!

这么多的内帘官都看着呢。

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这一点,就又是顾青的强项了。

前世,他的申论就能够达到九十分的高分。

这可不是一般的学生能够考得到高分。

也是为何,顾青后来能够成为大秘书,能够天天提着公文包的原因。

他的公文确实是独一档。

便是领导的领导的领导,有时候,都会让他来修改一下公文。

顾青也是凭借着这一点,才有了很大的上进。

不然,以他泥腿子出身,没有一个亲戚能够搭把手,帮他一把的情况下,还能坐到那个位置上,肯定是要有一个‘长处’。

如今乃是万历七年。

张居正的新政已经推行了七年。

而在这七年间,也确实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最起码,国库的税钱多了。

王国光当初清查的仓库也在这几年慢慢地有了改善,不再是亏空的状态了。

除此之外,还有大明在几场平叛的过程中取得的胜利。

以及戚继光镇压倭寇取得的胜利。

这些,也都是这些年,新政带来的成效。

但是,新政也并非毫无弊端。

顾青就直接在这个考卷上提出了‘摊丁入亩’四个字。

这是来自于后来的赋税制度。

施行了很多年。

而‘一条鞭法’就是介于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之间的赋税之法。

可这‘一条鞭法’短时间内有着不错的效果,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更多的弊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顾青在前世一步一步往上,对于这一点,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

当初在张居正面试的时候,并没有提出这个观点。

为的也是在乡试的考卷上写出来。

有时候,说给张居正一个人听,不如写出来,给所有人看。

然而,这第三场的考卷,内帘官们也因为顾青的一个‘摊丁入亩’而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这……。”

翰林、内阁的大学士们都面露难色。

实在是这一张考卷上面所写的内容,有一些惊世骇俗。

不仅仅是‘摊丁入亩’。

竟然还有‘改土归流’、‘火耗归公’这三大政策。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在西南地区废除传统的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流官制度。

大明在西南实行的土司制度,到了现在,其实已经出现了不少弊端。

顾青看过那个雍正王朝,后来也在网上看到过相关的评论,雍正时期实行的几个新政,有效地改善了当时的弊政。

也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所以,也就记得这几条。

至于那个‘官绅一体纳粮’在现在来看,肯定还是不行的,至少,不是他这个秀才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能够写出来的。

因为一旦写了。

也就别想要中举了。

而火耗是指税收征缴过程中的损耗,原本由纳税人承担,但地方官员可以自行增派火耗,为贪污提供了机会。

火耗归公后,火耗由中央统一规定并纳入国库,用于地方公共开支和发放养廉银,可以终结地方官肆意敛财的局面。

所以,顾青的这第三场的考卷,对于翰林、内阁的大学士们来说,就不是一张考卷了。

而是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导。

是一种能够让内阁的首辅和那些大臣们拍案叫绝的新政。

这一下子。

这张考卷也就显得十分烫手了。

有人恨不得直接拿着这一张考卷去内阁,找到首辅大人张居正,向他邀功。

也有人却觉得这上面的内容太过超前,甚至是太过惊世骇俗,应该直接给一个零分。

毕竟,若是真的实行了摊丁入亩,那他家的那几百亩地,就要缴纳更多的赋税了啊。

这还得了!

可这会儿,这一张考卷必须要评一个分出来。

整个内帘官这边都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最后还是林锺站出来,说道:“诸公,我等在此争辩不休,若是耽搁了此番乡试,便是罪大莫及。”

“下官以为,既然我等无法商定,不如上表。”

他的意思很明显,自己这些人在这里争论不休,最后还是没有一个结果,那该怎么放榜?

要是耽搁了乡试,他们可真的要因为这一张考卷而毁了前程。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上表,请求内阁来商定。

这一张考卷,是满分,还是零分。

这样一来,他们也不用争论,更不用承担责任。

内帘官们互相看了看。

觉得林锺说的很有道理。

当即就直接联名上表了。

文渊阁衙门内外,楼阁亭台、书房典籍、办公厅堂,数不胜数。但能在大明王朝万千官员与士子间口耳称颂的,唯有文渊阁之宏伟气派。其中,有的建筑出自皇家工匠之手,精雕细琢;有的则是能工巧匠的民间杰作,匠心独运。

今天乃是乡试的最后一天,顺天贡院那边的阅卷也即将有一个结果。

张居正、申时行等人虽然并不想过多地关注今年的乡试,特别是参加今年乡试的顾青。

但是这一会儿,心中难免还是有一些忧心。

处理完了公文之后。

也会有那么一瞬间,很想要知道顾青的考试情况。

在他们看来,顾青这个十八岁的少年郎,算是和他们一样,都是同道中人。

若是稍加培养之后,说不定真的能够成为新政的接班人。

只不过,他们现在乃是内阁大臣,一旦过于关注于今年的乡试,特别是顾青。

而顾青要是有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就又会因为张居正当初赠送给顾青一枚玉佩,后来更是单独会面,容易让那些御史和科道言官们弹劾。

张居正自己自然是不怕这些人了。

他如今已经是虱子多了不怕咬,早就形成了超强的免疫力。

所以根本就不怕这些御史和科道言官们的弹劾。

但是顾青不行。

他还是一个秀才之身,还是一个学生。

一旦被御史和那些科道言官们盯上了,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时候,很有可能还会还出现伤仲永的事情。

所以,张居正等人就算是再怎么担心,也不会主动询问,更不会表现出来。

一切都等到放榜之后,再做打算。

“大人。”

“方从哲方大人在外求见,说是事关今日之乡试。”

张居正微微蹙眉。

这还是第一次有主持乡试的主考官,直接找到了内阁的。

莫非出现了什么变故不成?

“请他进来。”

“再去请申大人、李大人、马大人等人前来议事。”

既然是关乎于乡试。

那就不能他一个人听着,得有人旁听。

若是真的出现了什么大的变故。

大家也都能够快速拟票进行商定。

不过一会儿。

申时行、张四维、马自强等人也是相继到场。

方从哲这才道出乡试遇上的一个考卷,口述了考卷上面的大致内容。

等到他讲述完。

整个议事堂这边都是安静地只剩下几个粗喘的呼吸声。

张居正的脑海里面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

那个在他面前不卑不亢,说出了新政能够推行多久,那就要看他能够活多久的话。

还说出了火器才是未来兵器之最的少年郎。

他没有想到,对方在这一年,并未再写什么《货币论》这样的书籍,却在乡试的考卷上,写下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这样的新政之策。

这已经不算是什么同道中人,而是和他张居正一样的人!

“好一个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摊丁入亩!”

“这般考卷为何不能得一个满分?”

申时行当时就激动了。

他这前半生都在追随着张居正,也是深受张居正的影响,在他看来,大明如今若是不推行新政,大明必亡!

可是,当面对朝野上下的反对之声的时候,却又有一种在走独木桥的感觉。

申时行也很清楚,他们现在就是在强撑着。

张居正如今的身体似乎也有一些不太好,特别是到了冬天,整个人都卧病在床。

这时候,他最担心的就是张居正一旦病逝,这新政该怎么办?

他一个人能够推行下去吗?

所以,申时行需要更多的人来支持。

这样,他才有信心,有底气。

张四维看了看张居正,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位首辅大人的面色有一些潮红,似乎比较激动。

“咳咳……。”

张居正咳嗽了几声。

“摊丁入亩之策确实是上策。”

“此番当真是雪中送炭也!”

“未曾想到,此番的乡试的学子之中,竟然还有如此见解独到,能够指出新政之弊端。”

“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好吧。

仅此一句,方从哲就知道,今年乡试的解元已经出来了。

“下官也以为此考卷当为满分,在这一众考卷之中,唯有这位学生针砭时弊,还能给出独到之见解。”

“而这见解却又与国有利,乃是利国惠民之良策也!”

方从哲也连忙开口,夸赞了一句。

张居正则是继续道:“你们先行商定吧,此卷确实是可得高分,等到此番乡试之后,考卷可送来文渊阁,我等继续商讨此三策,也好让此良策能够得以实行。”

方从哲躬身道:“是!”

方从哲走了。

他要回去告知内帘官们这个消息。

张四维、马自强等人也走了。

房间里面也就剩下张居正、申时行、王国光三人。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

似乎也已经确定能够写出这一张考卷的人,必定只有那位写出了《货币论》的顾青了。

非他莫属!

张居正微微点头,这才离开了房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格格党 . www.599d.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