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看西洋的经书?”
“便是这一次的殿试,还称赞了西洋的那个什么什么牙的国家?”
顾青回道:“是葡萄牙。”
萧良友似乎是记起来了,也很好奇,说道:“对对对,是叫葡萄牙。”
“你当真觉得那葡萄牙很强?”
顾青点了点头,说道:“在这海上,他确实很强,当然,那也是以前了。”
“根据利玛窦讲述的史料来看,如今葡萄牙已经不是最强了,还有西班牙、荷兰、英吉利这三个国家也很强。”
萧良友连忙说道:“那你给我说说,你所了解的葡萄牙的一些史料,如何?”
顾青一边收拾着,一边给萧良友讲述葡萄牙的一些史料。
“大地当真是一个球?”
“环游世界?”
“从西海岸出发,一路向南,再向西,发现新大陆,再从东海之滨到南海,再到西海,再到好望角,再回到西海岸?”
“殖1民地……。”
萧良友越听越上头,越听越想要继续听。
不听不知道。
一听却觉得很奇妙。
顾青却只能是以自己累了,说的也口干舌燥了,明日还要早起,结束了给萧良友继续讲述葡萄牙的发展史。
萧良友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之中。
等到了第二天点卯,继续当一块砖。
一直到下班了。
才连忙跟上了顾青。
吃完饭。
出了翰林院,走了好几个街道,过了好几个坊间。
才到达了利玛窦的落脚点。
而这时候,他才知道,顾青竟然打算写一本书,以葡萄牙这个国家的发展史为主线,也就是写一本关于葡萄牙帝国的史书。
“你为何要写葡萄牙帝国的史书?”
回去的路上,萧良友问道。
顾青回道:“为了让大明的朝野上下所有人都了解西方,了解西洋如今的局势,从而了解世界!”
萧良友被顾青的一番话给干沉默了。
大家都是寒窗苦读十年,也都是同一年高中进士,也都是一甲前三名,也都是翰林院编修。
为何你就如此优秀了呢?
不说那《算学新解》、《货币论》,还有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之策。
便是这一份心性,便是在廷对的时候,回答圣上的平虏策,也已经是非常人所能及也。
现在听到顾青这般远大的志向,这般远大的目光。
就相当于是读书人的一个宏愿。
瞬间就觉得顾青是一个真正有着远大理想,远大抱负,远大谋划的人。
把自己的人生走的是明明白白。
而他萧良友似乎就是为了当官才读书,才参加的科举考试。
如今总算是当了官,却又觉得翰林院编修这个七品官,根本就是限制了他。
还不如成为进士,然后去地方上当一个知县,还能治理一地。
可现在想来。
自己就算是成为了知县,就明白该如何去很好地治理一地吗?
顾青走了一会儿。
发现萧良友一直在沉默思考,神色也是变幻了好几下。
也就没有打扰他。
等到回到了翰林院的宿舍,也是直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却不想萧良友也跟着进来了。
“以占兄,你的房间在隔壁。”
萧良友这才回过神。
“哦哦。”
当即转身走了出去。
可没走几步。
却停了下来。
转身,看着顾青。
“顾兄,你觉得……我现在应该做一些什么?”
他不想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在翰林院过一辈子。
就像是几位老编修,已经是在翰林院修史,修了二十多年了。
难道说,他萧良友以后也要这样吗?
不!
不能!
他不能在翰林院修史修一辈子!
这不是他当初读书的初衷!
顾青想了想,回道:“看书,翰林院有着大明天下最大的藏书阁,里面有很多书。”
“你可以去借阅,看的多了,或许能够找到那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就坚持走下去。”
萧良友点了点头,抱拳道:“多谢。”
从这之后。
萧良友还真的就每天都会坚持看书。
顾青去利玛窦那边继续了解一些情况,完善自己的《帝国崛起》这一本书。
而萧良友则是看书、看书、再看书。
至于同科第一名的状元郎张懋修,则是点卯、值班、看看书、帮张居正处理一些公务,提一些见解,又或者是跟着别人一起喝喝花酒什么的。
至于学业,都已经是大明的状元郎了,学业自然已经是完成了。
至于这前途,翰林院不过是一个过渡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应该就会离开这个地方了。
所以,张懋修在这翰林院是真的什么事儿都不做,只等着到时候,得一个功绩,然后顺势进入六部。
就这么一直到了六月初。
顺天府这边的气候也变热了,便是出个门,很快就一身汗。
顾青的《帝国崛起》这本书,也总算是完成了。
不用再走好几条街,顶着大太阳,去找利玛窦,请教他葡萄牙的诸多史料,来完善自己的这本书了。
全书一共是十万零一百二十六个字。
从利玛窦讲述的葡萄牙立国之初开始,也就是那位阿方索一世开始。
以每一世的国王作为章,再描写这每一世的国王都发生了哪一些大事件,里面再加上一些制度、文化等等。
最后,也补充了一些主要人物的列传。
特别是那些个航海家们的事迹。
至于利玛窦要求的,加上几位主教,加上那什么,也有,不过篇幅不多。
甚至是也是为了讨论宗1教和国1家之间的关系。
而非刻意去宣传利玛窦的观念。
只不过,这书是写完了,能不能发布出去,和顺天府几个书局合伙儿赚点钱,再为自己扬名。
就要看太岳公点不点头。
故此,这一本书的序,还得是张居正来作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