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浑天新解》足以让洛阳纸贵。
这并不夸张,在《帝国崛起》这本书的影响力之下,再加上,万历帝朱翊钧做主推动的太阳系模型,算得上是为《浑天新解》预热了一波。
所以到了这本书在春风书局各地分局都开始销售的时候,很多学子们都会抢购。
这也算得上是大明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盛况。
天下读书人都争相购买一本书。
要知道,《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年,《三国演义》成书于嘉靖年,往后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金1瓶1梅》这三本书。
也就是说,四大名著已经出现了两本,可是,这两本的销量其实并不是很好。
一来,这两本都是以历史为骨,以历史为框架写出来的一本故事书。
有着篡改历史的嫌疑,被有一些大儒所不耻也。
说白了。
肯定还是羡慕,毕竟文人相轻嘛,见到别人写出来这么一本受欢迎的书,而自己年过花甲却一事无成,自然是羡慕嫉妒恨。
所以这两本书在市面上也是褒贬不一,到了崇祯时期,直接就被列为禁书了。
而相对来说,顾青以《算学新解》打出了名气,获得了天下学子们以及某一些算学之道的夫子们的认可,又以《货币论》获得了商人这一个阶层的支持,而《帝国崛起》争议比较大,却又让年轻的学子们睁眼看世界,也算是褒贬不一,而在有了朱翊钧有意宣扬顾青有过目不忘、天生神力的外力之下,世人对于顾青又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顾青力能举鼎,犹如西楚霸王一样,还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只是看过一遍书,就能够做到倒背如流。
这种情况下,大家对于顾青的新书自然是关注度非常高,甚至是已经快要神话了。
而他所编撰的书籍,自然也会被人争相抢购。
同时,也是议论纷纷。
“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存诚斋中,韩世能看完了《浑天新解》之后,就觉得这一本书就是在误人子弟!
“什么太阳系之说,若是天地之真理如此,那仙神又该如何居上?”韩世贤也觉得这本书写的大有问题。
君权神授这个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不容反驳了。
关键是,这符合士大夫阶层,以及那些王公贵族们的理念,更符合读书人的理念。
若是天地再无仙神,那这皇帝岂不是谁都能够坐上去?
韩世能不明白当今圣上为何会主动推出太阳系之说,就算是后面补上了九重天,还有道家的人,甚至是紧接着就补全了他们的那三清体系,什么后羿射日并非是真的射下来九个太阳。
而是射出了九重天,九个太阳依然存在,只不过,其他九个太阳都已经在九重天上。
也就是说,十个太阳依然在,一重天一个太阳。
看起来好像对得上,可实际上,一些读书人还是觉得有一些不妥,这是一种现实真理和虚幻神1权之间第一场思1想争斗。
毕竟,太阳系之说就是现实存在的真理,事实上就是如此,只不过,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情况下,无法真正的认清楚现实,而以往的虚幻传说已经是深入人心,看完《浑天新解》的读书人来说,他们现在的感觉就有一种——物理学不存在了。
这也是韩世能为何说,这本书就是一派胡言的意思。
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要么更加坚信虚幻的传说,要么,会想办法探索真相。
也有一些,自然是作壁上观,对于这些并不在意,真理也好,虚幻也罢,他的心中自有他的坚持。
“他能写书,存良弟,你也能写书!”
“我们就写一本专门反驳这本《浑天新解》的书!”
“不能让他蒙骗世人!”
韩世能眼前一亮,觉得韩世贤说的不错,顾青能写书,他也能写书啊,他如今在这苏州存诚斋也教导出来不少的学子,名气也算是可以了。
顾青能写一本《浑天新解》,那他就写一本《问浑天新解》出来,反驳顾青的那些言论,绝对不能让他误人子弟!
“夫论天地之构造,古有诸说,而太阳系之说,近世方兴。然余细察其理,颇觉其谬,爰陈管见,以明吾志。”
“昔者,先贤仰观星辰,俯察地理,已得天地之大略。日月星辰,各司其职,运行不息,而地球居中,万物生息于其上,此自然之理也。太阳系之说,谓地球绕日而行,与日同系一系,众行星亦随日旋转,此论虽新,然实难合于古训及天文之实。”
“夫日者,阳之精也,光照四方,万物生长之所赖。地球若绕日而行,则日夜寒暑之变迁,何以定之?且地球若动,人居其上,何以不觉?此其一也。又,众行星若皆随日旋转,其轨道各异,速度不均,何以能长久不乱?此其二也。再者,古人观星,以定岁时,若太阳系之说为真,则星辰之位,岁岁当异,何以古之星图,至今犹合?此其三也。”
“由此观之,太阳系之说,实难立于天地之间。夫天地之大,非人力所能窥测其全,然以理推之,以实证之,则真伪自明。余非固执己见,亦非排斥新说,但求真理,不问新旧。愿诸君共察之,以明天地之道。”
由苏州的韩世能带了一个头,不少名士开始站出来,表示反对《浑天新解》这本书,反对太阳系之说。
总之,顾青写出来的这一本书,那就是在误人子弟,要求顾青能够站出来认罪。
不仅如此,这事儿也很快就吵到了朝堂之上。
杨四知直接上奏,弹劾顾青编撰的《浑天新解》是在误人子弟。
太阳系之说乃是谋反之言!
这就相当于是直接给顾青扣了一个谋反的帽子。
一个不好,顾青可能真的就要因此而身败名裂,甚至是被问罪下狱,全家都得受到牵连。
明朝时期对于罪臣们的惩罚,那是相当的严重,算是朱元璋带了一个头。
只不过,后来的皇帝皇权是越来越弱,以至于皇帝也不敢随便善杀大臣了。
当然,就算是不敢,那随便罢免大臣们,还是可以做到的,就比如崇祯时期,十余年的时间,换了几十个首辅大臣。
不像是宋朝时期,什么刑不上士大夫,皇帝连问罪一个大臣的权柄都没有。
朱元璋就不一样了。
说杀就杀。
朱翊钧看着手中弹劾顾青的奏章,就是眉头一皱,直接丢在了一边。
十八岁的少年皇帝,正是有一些叛逆的时候。
他对力能举鼎的顾青印象非常不错,甚至是有心把顾青当做是太祖皇帝赏赐给他的忠臣来看待,顾青那性格,也很对他的胃口,一直都是顺着他的心思来说话。
现在,看到有大臣弹劾顾青,朱翊钧却觉得,这些人还是在孩视他。
“误人子弟?”
“朕看尔等才是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