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
‘夺情’一事对张居正的打击比较大,对他的影响也比较大。
而如今,因为顾青的一本《货币论》,直接就压下了张居正内心之中那点儿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实际上,到了这万历六年之时,张居正推行的新政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自万历六年之后,都是在尽力维持着新政的运行。
而等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之后,却被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一拥而上,成为他们博名的工具。
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张居正的死,让原本被张居正打压的那些官员们,直接反戈一击,很多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反对张居正而被打压的人,直接官复原职,甚至是官升一级。
而万历帝也突然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从给张居正谥号‘文忠’,再到直接下场清算,甚至是还开棺鞭尸,也就跟激起了那些人的狂欢。
以至于后来的史学家们认为,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如今,顾青一本《货币论》却让张居正发现自己推行的新政存在着一些缺陷。
甚至是很大可能会出现和商鞅变法、王安石的庆历新政一样,到了最后直接人亡政息。
这也让张居正对自己的新政有了一些怀疑,从而无心去收什么礼品,见地方上的官吏。
他只想要快一些回到京师,和顾青聊一聊《货币论》,聊一聊新政。
……
申时行等人和顾青聊了一个时辰左右。
就被干沉默了。
只觉得脑子有一些不够用,或者是,自己好像长脑子了。
已经知道了弊政。
却无法解决。
就好像是直接看到了大明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可作为愿意跟着张居正一起推行新政的申时行、王国光等人,自然是不愿意看着大明走向亡国。
而如何拯救大明,让这艘船平稳地行驶更远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顾青自然不能直接说出答案,至少,现在还不能。
因为那些个内容说出来之后,必然是惊天动地,也必然会被认为是妖言惑众。
甚至是从此之后,这些掌握着大明的命脉的官员,也不再愿意相信他。
顾青通过写《算学新解》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一条路,一条在张居正推行新政之时,还能跟着一起走的路。
不会和张居正的新政冲突,也不会和那些被张居正打压的官员形成冲突,更不会和小皇帝朱翊钧有所冲突。
他……顾青,就是一个写书的。
这并不难理解。
顾青在给朱翊钧、张居正等人提供一个理论基础,从算学到经济学等,有了理论基础,才能有着更多实践的可能。
甚至是到以后,顾青还打算写一本《心理学》,在王阳明的心学基础上,再更进一步。
申时行等人还是觉得兹事体大。
这时候,就体现出来张居正的重要性了。
如何推行白银银币,又该如何依据《货币论》来完善新政,都得张居正来拍板子。
在这朝堂之上,也唯有张居正才拥有着这个魄力。
申时行、王国光等人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没有张居正的魄力,也没有张居正的手段。
所以,最后还是昏昏沉沉,直接让顾青回去了,这事儿,还是要等到张居正回到内阁,才能继续议论下去。
顾青早就清楚如今这朝堂之上是个什么样子。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朝野官吏们苦张居正久矣。
仅仅是一个考成法,就已经让天下官吏们苦不堪言,更别说,还要清丈田地、赋役均衡、一条鞭法等,更是触及太多权宦们的利益。
他们自然是不太愿意支持张居正的新政,更不愿意支持张居正这个人。
然而,张居正的很多新政的改革措施,却又真正地可以让大明中兴,革除大明存在已久的弊政,使得民富国强。
不说别的。
仅仅是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居正的万历新政,能够为大明续命。
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
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可惜,这么好的新政,随着张居正于万历十年病逝之后而被废止。
大明也就依然还是那个走向下坡路的大明。
……
万历六年,四月初六。
张居正终于是赶回了京师。
到了京师的第一时间,就让游七去国子监请顾青到他的府上,聊一聊《货币论》。
他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若是不问个清楚。
可能晚上都睡不着觉。
游七到了国子监这边,已经是跑的气喘吁吁了。
表明了身份,到了后院,拜见了国子监祭酒王锡爵,直接就说明了来意。
“王大人,我家老爷刚刚回京,说是想要找国子监监生顾青去府上,询问《货币论》一事。”
王锡爵一听,连忙让书童去找顾青。
书童直接就奔着藏书阁去了,果然在藏书阁里面找到了正在看书的顾青。
“顾小相公。”
“首辅大人派来管事儿,说是要你去府上,询问《货币论》一事。”
“还请你赶紧动身,随管事儿一起走一遭。”
顾青立马合上手中的书籍,回道:“这就来。”
自从申时行等人找了他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找他了。
顾青也猜到了一些。
这事儿太大,申时行等人拿不定主意,只能是等张居正回来。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回来的这么快。
王锡爵把顾青和游七送出国子监,看着两人快步远去的身影,略微有一些唏嘘。
风雨欲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