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4章 积劳成疾太岳公(1/2)

“咳咳……。”

张居正喝完了御医给他开的汤药,忍不住又咳嗽了几声。

喝完了汤药之后,似乎舒服了一些。

只觉得全身暖洋洋的,也不怕冷了。

如今已经是四月天。

应天府那边都可以吃樱桃了。

而顺天府这边,似乎还有一点冷风的尾巴。

在顾青写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三策之后,他也着手准备着推行这三个良策。

特别是摊丁入亩,和张居正的新政也算是不谋而合了。

毕竟,这个摊丁入亩原本就是唐朝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后,更能够减轻百姓们的负担,也是更为公正的赋税。

就比如这人丁丝绢税,在北地则是按照户籍的人口数量征收丝绢,在南方则是按照每一家的田产多少征收丝绢,征收上来的丝绢则会送去官营织造。

苛捐杂税说的便是这些什么人丁丝绢税、粮米税、布匹税和银两税、市税、盐税、酒税、商税和关津税等。

用顾青前世的一句网络上的热梗来说,就差这呼吸空气直接收空气税了。

也就是说,不管百姓们要做什么,都可能会税收。

比如这人丁丝绢税,你要按照人口又或者是田产交一次丝绢,然后布匹也要交一次布匹税,再然后就是盐税等。

层层加派下来,结果就是百姓们交了自己身上的税,然后去买盐,却发现一斤言的价格很高。

吃不起啊!

可是人不吃盐不行。

时间长了,会全身无力。

但是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能不能吃到盐,已经是无所谓了。

没有盐,还能或一段时间。

没有饭,最多也就三天可活。

张居正的改革,那就是直接一条鞭法,也就是把杂税、赋税、徭役等等合并在一起。

效果确实是不错,这么多年来,大明的国库不仅仅没有因此这新政而耗空,反倒是还弥补了嘉靖时期的亏损。

甚至是还能在去年,减免一部分赋税,让百姓们过好日子。

两京一十三省如今也确实是在张居正的肩膀上扛着,也已经扛了九年了。

说他是举重冠军也确实没错。

虽然,张居正在私情上确实是有一些诟病。

但是史书本来就是胜利者书写。

张居正执政的时候,这翰林院编修们肯定不敢对他口诛笔伐,写什么私德有亏这种史料。

所以说,也就是张居正最后累倒了。

万历帝朱翊钧又是一个薄情寡恩的人,直接反手来了一个清算。

使得整个朝堂之上都开始喝死人血。

后来的翰林院编修们在修史书的时候,也会跟着夹杂一些私人恩怨。

张懋修四兄弟回到了府上。

游七提着一个食盒,里面是一碗燕窝粥走进来,然后端出来,放在了桌子上。

“老爷,少爷他们刚刚回来了。”

张居正看着手中的文书,乃是关于各省兵马钱量数表格。

说起来,这表格法如今已经是大行其道,户部、吏部等官衙的主薄们已经是完全掌握了表格法的运用。

在面对这些涉及到各项的数据的时候,也会很快列出来他们想要的表格,形成一个对照。

张居正在前不久,还完成了一次对各省六部分司的减员。

于正月初分别下诏裁减南北两京六部、都察院等各部门的官员计数百人。

二月二十一日,据吏部复议,裁革北直隶保定等府同知,通判官以下五十五员。

南京、福建仓大使等四十六员。

浙江布政司都事等官二十员,江西、陕西、延绥、郧阳等处司、府、县、驿等官十员。

南京中、左二府锦衣卫各佥书、大教场等营把总八员。

涉及到的文武官员众多,解决的便是冗官冗费问题,裁剪了文武官员,把节省下来的俸禄,当做是减免各地驿递银,从而节流。

张居正放下了手中的表格,声音略微有一些沙哑,还有一些带着一点儿喘气。

“惟时今日在翰林院那边的表现如何?”

游七看了看张居正,抿了抿嘴,回道:“不好。”

若是以前,他还会来一句可圈可点。

但是如今张居正的身子骨是越来越弱,整个人清瘦的只剩下皮包骨了。

游七有时候也会想起,当初那位少年郎顾青见到张居正之后,所说的那些话,新政能够维持多久,那就要看张居正能够活多久。

他到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对方说的没有错。

可是,不管他如何劝说,张居正如今就是听不进去。

根本就不在乎自己能够活多久。

也更不喜欢有人在他面前过于委婉,说一些假大空的话。

所以,游七也只能是实话实说。

“嗯。”

“怎么个不好法?”

张居正一边喝着燕窝粥,一边问道。

游七轻声解释道:“三公子高中状元一事,已经是议论纷纷,这时候应该低调一些。”

“可是,三公子到了翰林院那边,只是打了声招呼,便直接离开了,一不和翰林院的几位前辈交谈一二,二不和以后共事同僚一起,逛一逛翰林院,做到以礼相待。”

“三公子和申公子等人已经是交情匪浅,这一顿饭,什么时候吃都可以。”

“但是,三公子和翰林院的几位前辈,和翰林院的几位同僚,却是第一次见面,这顿饭,应该先请他们才是。”

张居正点了点头。

游七继续道:“三公子这般,便有一些依仗老爷的身份,借了老爷的势,可是……可是若是老爷,他们总要长大,总要成为一家之主。”

“如今既然已经入朝为官,那就应该养出自己的势。”

张居正放下了手中的燕窝,叹了一口气,轻声道:“是啊,惟时是几个兄弟之中最聪慧的,只不过,这些年为了大明殚精竭虑,疏忽了对于他们的教导。”

“如今,不仅仅是要为这新政某一个接班人,便是这张家,也要有一位能挑起大梁的人。”

“以前未能想到,而如今想到了,却已经晚了。”

张家六兄弟,已经出仕的那两位,其实才能一般,让他们去走科举之路,便是给他们二十年的时间,也很难考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格格党 . www.599d.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